央广网北京12月14日消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图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按:

大运河对北京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漂来的北京城》曾有详细的运河历史故事记载。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说“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同时,运河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今天带您走进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之“永定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展示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让历史流向未来,把文化传承融入时代脉搏。

《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正是这样的文化工程。老北京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二十座城门楼,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图为《古运回望图》展示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古运回望图》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再现了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两部长卷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生动的描绘了“大运河漂来了北京城”的故事,可谓一部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大运河,蕴藏北京城“漂来”的秘密。让我们共同循着长卷的指引,走进老北京文明,破解文明发展中的道道密码。

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永定门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覆顶,面阔七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其中瓮城和箭楼尚未修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复建后的永定门,其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样雕制的。1644年,满清建都北京之后,曾将北京各城门上用汉文题写的明代匾额撤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匾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民国初期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请杭州名士邵章先生为北京各城门重新题写了汉文名称,并制成石匾镶嵌。成书于1931年的《燕都丛考》记述,"今日各门之额,皆邵君之书也。"随着北京城门的陆续拆除,邵章先生题写的匾额大多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的门洞上方仍嵌有一块。而明代城门的匾额原件,更是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图为永定门石匾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2003年,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门石匾。这块石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书的"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如今复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

“燕墩”上的雕刻文字记录了运河对北京之利

永定门外路不远有一燕墩,又叫“烟墩”,也是一处名胜。烟墩是古代燃放烽火的报警台,也有说此物是永定门镇物的。它始建于元代,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就是燕墩。因南方在“行”中属火,所以用堆烽火台来对应。燕墩在初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四周才用城砖包砌。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燕墩作为北京城南端地标性建筑,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可小觑,更有人将其看成是老北京中轴线南端延长线上的起始点。198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燕墩离永定门很近,位于永定门南侧,与永定门近在咫尺,在永定门城楼复建的同时,在其南仅一条马路之隔的燕墩也同时开始了修复。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通过修复,现在的燕墩已经挺立在了永定门外大街的路边。但是遗憾的是不能靠近观看。据说,石碑顶部的龙纹和石须弥座上雕刻的诸子神像保存得依然完好,碑身每面宽1.58米,高7.5米,南、北碑面四周刻以云状花纹。南面刻有《皇都篇》,北面刻有《帝都篇》,均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御笔”。

乾隆皇帝在诗中表示:北京西有太行,东临渤海,南襟河济,北据居庸,既方便海上交通,又得运河之利,具有其他古都无法比拟的战略地位(即“险”),所以才定都北京。《皇都篇》描述北京历史沿革和有清以来的富庶兴盛。乾隆皇帝认为:北京是中国北方重镇,辽、金、元、明均建都于此。清朝定都以来,政治稳定,京师富庶,如日中天。篇末却把话题一转,担忧地说“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惧心彷徨。”颇有居安思危之意。

图为“燕墩”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燕墩”原来被一片破旧的平房所包围,前些年有关部门拆除了周边破旧的平房,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使这里的环境大为改观,这座原建于元朝的建筑终于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现在来到永定门,燕墩已经是不可不去的景点之一。

现在的燕墩,下边是宽阔街道,南来北往的汽车川流不息,紧邻它的北面是铁路,现代化的动车在古老的燕墩下飞驰而过。形成特有的一道景观。

永定门城楼是中轴路绿地的标志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新永定门城楼2004年重建后,洞上方所嵌石匾上的"永定门"三字,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样雕刻的。永定门重建使用的城砖,是原来嘉靖年间制造的永定门老城砖。一九五四年建三台山危险品仓库,正赶上拆除永定门,城砖就拿来修了仓库的围墙。这些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在近半个世纪后又运回来了,重新砌在永定门的城墙上。重建时,围绕永定门城楼,还修建了一座小巧精致的公园——永定门公园。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永定门公园位于北京市永定门东滨河路18号,建于2004年,为开放式带状公园。北起南纬路,南至永定门,处于天坛与先农坛之间,属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占地28.5公顷,南北长1000米,永定门城楼是中轴路绿地南线的标志和起点,公园也因此而得名。

图为北京永定门公园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公园树木种植有序、排列整齐,城楼广场白栏环绕、平滑如镜。公园与两旁的天坛和先农坛辉映相交;与北面的前门大街和正阳门城楼相视对望。天坛和先农坛是北京中轴线两侧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按照实际行政区划,公园自然分为崇文和宣武两个园区。结合永定门城楼复建及文物保护进行了中轴线御道修建,在绿地的原址复建了"佑圣寺"和"观音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建成后的永定门,是南中轴绿地尊重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区。现在,永定门城楼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城市标志性建筑",见证着北京城市历史的变迁。“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想探寻了解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请您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精彩内容。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翰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编辑:秦立玲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