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根植于扬州人的基因之中,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象征,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为扬州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引领,也为扬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食粮。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从历史角度出发,从运河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寻找动力源泉和发展路径。

以运河创新创造文化引领创新发展

两千余年来,大运河因其不断的创新变化而成就了运河沿岸的文明。要将运河文化中创新创造的精神弘扬放大,用以推进扬州创新创造,产业转型升级。要围绕运河文化体现的城市品位和特质的生产要素,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培育打造传统特色产业品牌。要通过技术赋能、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用追求精致的运河精神推动传统服务业做优做强。要用运河文化中的创新精神推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要梳理现有运河文化资源,挖掘潜在文化资源,开发创意文化资源,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等高端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以运河包容融合文化引领协调发展

扬州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融入全国发展大局,联合运河沿线城市共同发力、协调发展,促进更大范围的融合交流。要更加主动融入国省发展战略,深化与沿线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挥宁镇扬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的作用,促进区域间航运互通、旅游合作、人文交往。要利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联席会议制度等载体,与沿线城市形成区域合作,互联互通、借鉴支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发挥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园区“二次创业”过程中,既要沿江沿河联动发展,又要从自身特色出发,构建不同功能的产业园区,实现错位竞争。要推动扬州与其他城市在产业规划编制时形成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机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以运河绿色生态文化引领绿色发展

千百年的开凿修缮过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运河水文化、顺应自然的治水用水理念,使大运河本身就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生态绿色一直是扬州的底色和灵魂,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贯彻“两山”理念,推进沿江、沿运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打好生态牌,大力推进“水美扬州”“蔚蓝扬州”“净土扬州”建设,全面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真正治理好运河生态环境,让南水北调东线“一江清水北送”。打好宜居牌,以运河生态文化为指导,努力打造人文生态宜居新扬州,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管理不断创新,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展现“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打好宜业牌,利用运河沿线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景观环境、生态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来扬,以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

以运河开放扩散文化引领开放发展

扬州自古就因运河这一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要用包容开放的运河文化促进开放发展,将大运河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转化为今天发展经济的新动能,推动人才、技术、资本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更快更好融入“双循环”。要用运河的交流功能推进对外贸易,通过大运河这个世界级文化符号,让更多企业、产品“走出去”。要以深度推进国家“双创”城市建设为抓手,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与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结对”,支持发展“飞地经济”。要发挥运河文化优势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统领,坚持文旅融合导向,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叠加、优势互补。

以运河以人为本文化引领共享发展

运河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仁爱爱人”的民本思想。我们不仅要传承运河文化的精华,更要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运河盛景,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以产业链带动不同群体共同致富。要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让市民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深度融合,激发治理“联动效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统筹兼顾不同阶层群体的多样性、差异化诉求,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姜师立)

原标题:汲取运河文化智慧构建新发展格局

延伸阅读:

关于《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扬州篇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扬州趣事”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编辑:秦立玲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