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无锡。

(《古运回望图》无锡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运河上另有一座比黄埠墩大几十倍的岛屿——江尖渚。这里只能靠木船摆渡,遇到风浪,小船只能在浪尖儿打转,无法前行,所以无锡人有句老话叫“江尖上,团团转”,即是说此处只能以船代步的无奈和特有景观。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江尖渚的水上交通还算方便,原来是专营宜兴陶瓷的地方,河岸旁堆满了缸、盆、坛、罐等各种陶瓷制品,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又高又尖的,所以此处得名“江尖渚”。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运河偏南部,也即是清明桥附近,有一座小岛,面积为47亩,叫西水墩,被称为运河无锡段的地轴,是梁溪河与古运河交汇的地方。梁溪是无锡的母亲河,无锡的别称是锡山和梁溪。西水墩上有一座西水仙庙。传说明朝时期,有一个无锡县令叫刘五纬,他任职期间,不但平反了许多冤案;而且在无锡发洪水时,他亲自带领民众抗洪灾,筑堤排水,建造了50里的河塘,被百姓称之为刘公塘。清朝初年,传说刘五纬成了神仙,无锡百姓便为他建了祠堂;后又说他是水神,即把祠堂称为西水仙庙。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刘五纬的生日,无锡百姓会举办庙会,大小渔船聚集在西水墩周围,人山人海,青烟袅袅,煞是热闹。

黄埠墩、江尖渚和西水墩,即是民间所说的“运河三墩”。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南禅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9年)当时,全国崇尚佛教,大兴寺庙建筑。一如诗中所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禅寺即是四百八十寺中的一个。

南禅寺最早名护国寺。唐高宗时改名为灵山寺,宋仁宗改名为圣禅院,俗称南禅寺。在其北面,另有一座寺院,叫北禅寺。历史上,南禅寺的规模相当宏大,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真武殿等众多殿堂,与惠山寺并称无锡两处最大的寺庙。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南禅寺里建造了一座七层、砖木结构的宝塔,高13丈,即43米左右,称妙光塔,这是古无锡最高的建筑。每层的八角檐口装着铎铃。塔门上有副对联曰:十里传闻铎铃响,半天飞下玉龙来。身处南禅寺中,有风指面,铃声悦耳,果如对联所言。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太湖的船美,太湖的帆影美,太湖的水美,是出名的。其实要说太湖最美的、也美得最闻名的,则是太湖石。太湖石点缀的园林胜地,使自然风光极具风采,被誉为创建园林的美容师。能工巧匠们,根据石头各自的形状,把它们艺术地放在园林里,使园林神态古雅、大方,园中有山,山上有景,真正做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白居易曾有诗赞曰: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太湖石的形成,和太湖水分不开,长久的冲刷和溶蚀,从而在石灰石上创造了万千风情。(本文完,敬请期待下期)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大运河频道负责人。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