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常州。

(《古运回望图》常州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篦箕巷位于常州城西,是古毗陵驿所在地。当初叫花市街,后改称篦箕巷。

篦箕巷有一高大牌坊,上书“大码头”三字。明正德十四(1519)年,毗陵驿即设于此巷。此驿站是供传递公文书差役和官员途经本地时停船休息或换马住宿的。到了清乾隆年间,毗陵驿也被称为皇华馆,因此大码头旁也就有了皇华亭。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常州时,三次就是由此码头登岸进城。皇华亭背靠大运河,西倚怀德桥,东接篦箕巷,是古时常州城区大运河畔三个接官亭中的一处。乾隆皇帝曾奉皇太后南巡常州时,地方文武官员都恭候下跪在码头前接驾。

常州在汉代称毗陵,故此驿站叫毗陵驿。据志书记载:毗陵驿配有马房、兽医房等设施。之所以选取此地,主要自古以来此地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自大运河凿通后,常州更是豆米集散地,商贾聚集,帆樯如林,街市繁华、热闹非凡,至今还保留着米市河、豆市河的名称。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此驿原在驿桥即天禧桥东,南宋时它被称为荆溪馆,元代时又被叫做水马站,到了明代才移建,即篦箕巷。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篦箕巷古时称花市街,那是在梳篦工艺未达到鼎盛时期,古巷乃是绢缎宫花经销基地。花市街不仅出售平民百姓爱戴的各种绢花,还特制各种进贡朝廷的绢缎宫花。史料曰,人中进士后,皇帝亲自为他们头上插绢花以及设琼宴时桌上放置的宫花,均是常州制作。当时有顺口溜:“甘棠桥头对鼓楼,木梳篦箕摆首头,源源客船运河来,都在花市靠码头。”后乾隆时,称篦箕巷。

乾隆南巡,与常州博鸿祠的刘纶逛花市,见店铺比比皆是梳篦店,宫花也是放在梳篦堆里卖的。许多挑夫挑着一筐筐木梳往店里送。乾隆不解,刘纶解释:挑夫的木梳是从常州木梳街上批来的;花市街上的梳篦店实则是篦箕店。乾隆不解,信口说:哦,南门木梳街上专做木梳,西门花市街专做篦箕。那这街巷不该叫花市街,而该叫篦箕巷。而刘纶连声附和:万岁明见。话一出口,被旁边捕快听去,阳湖县令听说后立马带人来迎驾,可刘纶早已陪着乾隆乘船而去,县官为讨好皇上,贴出告示,奉圣谕:即日起花市街更名为篦箕巷。

常州自古以制作篦箕和木梳闻名,常州篦箕、木梳,选材精良,工艺讲究,一把木梳需28道工序,一张篦箕要72道工序。所以赢得了“常州梳篦甲天下”的美誉。史书常州省有“梳篦世家延陵地”的记载。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篦梁灯火”,双檐牌楼。相传明代,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几乎家家户户世代从事梳篦生产,从业者成千上万。清乾隆《常州赋》:“削朱成篦,朝京门内此户皆为”的记载。特别是毗陵驿一带,生意特别兴隆,而且夜晚人流不息,买卖不断。古巷店店面都是椅楼式建筑,挑梁伸出街道,梁下挂着一盏盏宫灯,落日西斜,户户灯亮,且午夜灭。晶莹灯火倒映运河水里,与岸边船上灯火交相辉映,宛如金色游龙,形成一片迷人景色,即篦梁灯火的胜景。

近水阁,因其东有文京桥,所以以前也叫文京阁。古时阁内有魁星像,也有人叫此阁为魁星阁。由于常州文人气盛,阁船一到这里几乎进入文人之都,赶考之人都要到阁内朝拜。文京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1768年重修,俗称影桥。旧时这里舟船穿越,马蹄交错,为交通要道。《武阳志余》称常州桥梁中“惟文京桥雄杰为之冠”。帝王南巡,此桥必经,因此地方官好修缮此桥,至今完好。每当皓月当空,清风徐来的夜晚,在桥顶仰望夜空,宝镜高悬,清辉四溢,俯视桥下,微波荡漾,河水湍行,像要冲走水中的月影。

由于乾隆数次光临,篦箕巷名声大噪。凡是过往常州的官船都要靠买此梳篦作为进贡朝庭的礼品,过往常州的客商都以买些梳篦馈赠家眷而引以为豪。清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局地方官员,每年农历七月都到常州来定制六十张象牙梳和黄杨木梳,六十张梅木梁象牙高级篦箕。到二月间,连同六套龙袍、六百朵宫花一起进贡朝庭,作为御品。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清末,篦箕巷的篦箕工厂就有大小七家,最古老的是老卜顺梳篦店。开设于明天启年间。店不大,一开间门面,前面作店,后面作坊,店内货柜上横挂一块“二百余年老店只此一家”的真金生漆牌子。这样的真金牌子店里还有两块:一块是“真不二价”,一块是“真老卜恒梳篦店”。它的店门除挂历大型梳篦招揽顾客外,还建有十三根檐子的过街廊棚。因为常州梳篦店多,店名同音的也多,冒牌的也多。乡下家民上城买梳篦,常点数过街棚檐子,是十三根的即为真品无疑。

在常州运河的东岸,生产梳篦著名的小巷,叫篦矶巷。明、清时期,在苏州设有织造府,该地生产的梳篦连同龙袍一起进供朝廷,因此有“宫梳名篦”之誉。篦矶巷往北,即是米市行,亦设有小码头。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