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霍建起:内心温度决定了你的作品你的人

2018-11-01 16:14:00来源:央广网

  眼下,正是中国电影的好时光。

  今年国庆黄金档一结束,全国电影票房就突破了500亿元,全年票房收入超过去年、再创新高已成定局。

  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中国电影曲折发展的四十年。四十年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他们的坚守与探索,让银幕上不断留下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经典之作。

  1978年,20岁的北京青年霍建起,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同一年入学的,还有摄影系的张艺谋、顾长卫,导演系的陈凯歌、田壮壮等。

  四年后,北京电影学院文革后第一批本科生毕业,在中国电影逐步复苏的年代,他们正式开始了电影生涯。霍建起分配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美术设计工作。

  霍建起:1982年从电影学院毕业,北影是一个旗舰一样的制片厂,人才又多,管理又严格。过去电影难度大,胶片,整个制作流程,不像现在,拿个什么DV机,都数字化了,很容易,可以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然后,就跟壮壮、夏刚参加一些电影的拍摄,过去都是跟着别人做美术设计。

  从1983年开始,作为电影美工,霍建起以每年一两部电影的速度,在推进着自己的工作,一批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影片,如《猎场扎撒》《盗马贼》《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撒把》等,他留下了他的印记。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低迷徘徊时期,观影人次逐年减少、电影产量不断萎缩。霍建起开始接拍一些广告,而他的广告片在业内声名雀起。

  霍建起:就那个时候,广告做的比现在电影制作讲究多了。当时在中国电影工业的制作条件下,其实制作挺简陋的,广告都是胶片拍的。

  不论做广告片获得怎样的收入和名气,霍建起的眼睛始终紧盯着电影,1995年,在中国电影最低谷的时候,他决定要做导演、要拍电影。

  霍建起:那时候壮壮带我去找了韩三平,说有这个选题想拍。既然是北影的,为什么不在北影拍?虽然北影有好多难处,韩三平很支持,当时也是年轻,刚来北影,提携年轻人,反正这个钱只要落实了就可以拍,这样就拍了第一部《赢家》。

  电影《赢家》以战斗英雄、残疾人运动员孙长亭为原型,讲述了残疾人运动员常平不懈努力,挑战自我,赢得远南运动会金牌的同时,也赢得了爱情的故事。

  霍建起:《赢家》这样的一个故事,后来写成了剧本,再去找钱挺难的,也经过了好长时间,突然遇到了浙江的一个实业,说可以投资。每一部电影到今天找一个投资,真正落实下来,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到我拍的时候,中国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一个过程,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富强,这么好的经济形势,完全是一个质的变化了。

  《赢家》是霍建起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讲述的是残疾人运动员常平不懈努力追求梦想的故事,其实电影讲述的也是霍建起追求导演梦想的故事。

  这样一部起步时并不被看好的影片,在1996年初上映后连续获得了当年中国各大电影节的近十个奖项。霍建起,从此正式走上了电影导演之路。

  霍建起:每一个想做导演的第一步都很难,第一个的成功特别重要,他后边就有机会了。因为电影毕竟是个大工业,投资不是随便给你。说白了,钱都不是白掉下来的,那时候一个片子几百万也是需要点勇气的。我并没有先做一个特别艺术片的东西,美国的电影工业是主流的,好莱坞式的方式。所以当时我因为拍了广告,我才想画面是不是也能靓丽一点,这个在当时,我认为在视觉上是超前的。所以电影出来大家都很喜欢,觉得有新鲜的感觉。现在咱们发展了,这个对每一个剧组,对于好摄影师都没有难度了,都能达到了,但是当时还是比较简陋的工业制作条件。

  虽然身处于第六代导演异军突起的电影浪潮中,霍建起却始终保持着自己这一代独特的电影美学品格。他的电影作品体现和表达的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幅“桃花源”般的画卷,蕴含着沉醉的风光、人性的温情。

  1998年,霍建起执导了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片中,他大胆地启用了当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大二学生的刘烨和陈好。

  霍建起:这个选题也是偶然,当时潇湘厂的一个编辑,包括他们厂领导、厂长、文学部,他们派了一个做文学策划的找我,拍个单本剧。什么叫单本剧,有点像我们的电视电影,也有点像电视剧,过去叫单本剧,用磁带拍,因为钱少。但这个选题就是湖南作家彭建明的小说。因为它是个短篇小说,很有感觉,这个很重要。后来我就提出是不是可以拍电影,但是也很难,因为资金少。

  经过多方努力,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以最低的人员配置和最少的资金投入开机拍摄了。

  霍建起:拍了《赢家》后,你再去拍什么,这时候有一种迷茫。那这个过程,我记得有一次见到谢飞老师,我就问他,我说,谢飞老师,拍电影是怎么样怎么样的,比如说更多人认识,让更多人喜欢,让世界人民都认同。谢飞老师就说,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我就会觉得,哦是这样的,民族的,其实我也比较懵懂,就是民族跟世界的勾连该怎么着。我就觉得,讲的其实还是普遍的人性东西可能很重要。拍《那山那人那狗》的时候,当时几十人,各个部门也就一、两个人,反正是一条狗,父子俩,一个路,服装也很简单,然后看怎么去表达。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典型的以自然影像参与叙事的诗电影——在初夏的湘西南,草长莺飞,一条人迹稀少的山路蜿蜒向前,朴素的美摄人心魄;这更是一部关于亲情的作品——在送信的旅途中,儿子重温了父亲送信的方式,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反映80年代乡村邮递员生活的影片上映后,赢得国内外众多电影奖项。

  霍建起:蒙特利尔电影节向中国来选片子,选中片子就去吧。电影节提供导演的飞机票。那个时候,加拿大跟中国,北京没有直航,结果就先飞到广州,然后上了一架飞机,好像把机长请出来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机型、什么机舱、什么情况,全不知道,我英语也不行。我把邀请函拿出来,一看特尊重,进了商务舱,第一次坐商务舱,太远了这个国家。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蒙特利尔。第一场放映就非常热烈,一个一个握手,每个人都在表达,我就觉得一个影片它超出了它本身你想表达的,那个家庭那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它一下使你跟这个世界的人连接在一起,跟那么多人突然成朋友了,等于你的片子被人们认同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便自然而然地被各国当做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那人那山那狗》在日本累计票房收入超过10亿日元,《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北海道新闻》等媒体相继发表评论文章,赞叹这部影片以清新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真情实感感动着每一位观众;在北美票房超过20万美元,《芝加哥论坛报》评价说:“《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中国电影,影片中看似平凡无奇的物件,却拼凑出了不可思议的美。”

  在走向世界的步伐中,霍建起的电影也在不断变化中。或许由于年纪的增长,或许基于对现实生活与历史痕迹的关照,霍建起导演在《那山那人那狗》之后的作品中开始融入了许多悲悯之情。即使表现现实残酷,霍建起也会运用一些温暖的手法,去淡化现实带给人们的伤痛和折磨。内心的温度,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霍建起也是这样的人。

  霍建起:拍好电影,是我们唯一想的。也就是这五年或这十年,逐步越来越商业化。包括最近的《如影随心》,商业上的诉求,其实是由资方和发行方去决定。如果你特别想做市场的东西,你拍《泰坦尼克》还拍不出来,因为你的工业水准达不到,那时候CG都很简单。怎么可能像《泰坦尼克》大量的合成呢。不像现在我们的片子有的特技量几乎80%,越来越工业化的制作条件和能力越来越强了。因为今天的电影环境已经什么样都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就是怎么讲好你的故事,用它的一个方式,可能用过的方式,这个可能是今天电影人或者年轻人有更多选择的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和环境。

  2003年,霍建起又迎来了新的事业高峰,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被他拍成了电影《暖》,获得第23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

  时至今日,霍建起执导的十几部电影中,《那山那人那狗》、《暖》无疑是社会公认的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在霍建起看来,其实未必尽然。2015年改编自作家野夫同名小说的影片《1980年代的爱情》,他自己也很喜欢。这部电影延续了霍建起的一贯风格,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纯真含蓄的爱情故事,影片的背景依然选在了淳朴的小山村里。

  今年年底,霍建起导演的新片《如影随心》即将上映。他说,拍前几部电影的时候,只想着把故事表达好就可以了。而现在,观众、院线多了对影片商业元素的诉求。即便如此,霍建起依然认为,艺术创作大的方向并没有改变。

  霍建起:我是觉得电影就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它跟时代同步。我们第五代导演成功,我特别高兴、欣慰,而且它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突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觉得国家是一个转折点上,艺术也是。像电影,我就觉得迎来了一个复兴的时代,那才有第五代的机会,才有第五代的创造和世界影响。,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他们走出去,走到世界,走到各大电影节很容易了。根本还是在作品品质,不管你是商业的什么类型片也好。包括今年长春电影节也去,参加这样的评选。包括东京电影节,包括上海电影节等做评委,你会感到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艺术标准和故事的内涵是最重要的。具有这样的高度,那是被评委认同的。当然,今天娱乐化、商业化也是社会的一个现实,都需要呈现。但是真正有品质的好作品,将会在这个电影的历史上留下痕迹,今天你再看那些经典影片,依然很牛。因此,我觉得好的作品是第一位的。

  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到今天,霍建起的电影生涯刚好走过四十年;四十年的片场历练,让他成为中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公认的优秀导演。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霍建起的影片始终贯穿着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与精神,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股清流,促进和完善了中国电影美学的丰满与成熟。而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和构建者, 也正在将她所经历的波澜壮阔,与全球电影交汇、融合,扬起新时代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风帆。

编辑: 董雯

霍建起:内心温度决定了你的作品你的人

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到今天,霍建起的电影生涯刚好走过四十年;四十年的片场历练,让他成为中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公认的优秀导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