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腔调|真金不怕火炼——流光溢彩的火中雕塑

2017-06-20 11:12:00来源:央广网

  民间工艺——东方料器

  化料为丝,浴火重生。镂尘吹影,匠心聚指。一盏喷灯,一柄镊子,一根料棍,构成了最基本的行当--料器。没有草稿,更没有模具,全靠艺人的即兴创作。

  耄耋之年的工艺大师,北京料器第六代传人邢兰香,在汇集了很多北京民间老艺人的百工坊内,正认真的烧制着手中的玻璃棒。借着喷灯和两把镊子,抻、拉、拽、溜,一双巧手,上下飞舞,几番之后,直直的玻璃棒消失了,一只造型精巧的中国龙逐渐成型。

  说到龙,著名的北京北海九龙壁就是琉璃料器的杰作。

  有人经常把料器理解为琉璃,其实二者还有一定区别,从历史上说,为避“流离失所”的谐音,琉璃在明代改称料器。在我国明代就以山东博山的料器最为著名,《青州府志》记载当时的料器“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后来,博山料器传入北京,经过改良,就成为北京特有的一种手工艺术。

  经典的料器花盆景

  从技艺上说,琉璃是将原料熔化后浇注到特制的模具中,一次成形。料器则是将硅酸盐及其它金属氧化物等原料,经过高温熔化,拔成各种规格的料棍,艺人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软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简单的小工具时而拉,时而粘,有时用剪子铰,有时用镊子拽,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有点像捏糖人儿。一般来说,料器的整个制作过程最短不过十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一小时。

  一件精巧独特,色泽艳丽的料器,依赖火候,更依赖人工。虽然,制作料器的过程听起来有些简单,但如果要做出精品却需要几十年的功力。料器因为没有底胎,是艺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兴作品,所以又被称为“火中雕塑”。

  邢兰香制作料器新作品

  追溯历史,北京料器距今已有600多年,清朝时它是专供皇室家族使用的器具,清朝康熙三十五年,北京出现大规模的“琉璃厂”,后来渐渐流入民间。

  清乾隆 鸡油黄料饕餮纹双耳炉

  60年代,制作料器的北京料器厂经历了拥有八百名工人和技师的鼎盛时期,但如今,在料器厂的旧址 “京城百工坊”里做料器的就只剩下邢云香自己的工作室了。邢兰香遗憾地说:“花料、玛瑙料现在都没有了,像这个鹿、上面的都没法做了,原料没了怎么做啊。”

  料器,需有料方成器。从加工技法上来说,料鸟兽、料花等料器制作还不是最大的难点,关键性的技术在于配料,也就是料棍的制作配方。邢兰香介绍,北京料器厂倒闭后,大部分传统配方已经失传,由遗存下来的老料制成的作品已经成为绝品。在邢云香的店中有一对“相濡以沫”马,是仿芙蓉玉老料制成,配方中有黄金,非常稀有。而她的镇店之宝----仿唐三彩“丝绸之路”是由配方已经失传的花料制成,既有玉石的质感,又兼具陶瓷的细腻,很多人想高价收藏,都被拒绝了。

  仿唐三彩花料马一对(料器) 邢兰香

  “我就希望我能将多少代的手艺传承下去,别在我这失传,还有就是希望国家能重视起来,保护我们的料器制作。”这是邢兰香最真挚的希望。

  十几年前开始,邢云香就带着她的儿子和徒弟奔走于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神秘精巧的东方艺术。2008年6月,北京手工料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极致背后的锤炼和坚守,终于得到了回报。

  我们惊叹于料器形成的精美时,还需要继续探究它传承的精髓。鸿蒙初辟,历久弥新,如今,民间工艺人使用的火器已从最初的木炭转为油灯再进步为喷灯,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所创造出的便捷和升华都让人叹为观止。而这一切,都让 “火中雕塑”料器不是遥远的绝唱而是焰火的不熄。

  清 料器描金百福碗

  播讲人:阿龙(卢文龙)

  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著名民俗学者。

  曾主持节目:《这里是北京》、《阿龙说北京》等。

  中国腔调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无穷魅力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采编:张嘉俊、王林

  后期合成:梁霄

  编辑:李涵    

  制作人:晓楠

编辑: 晓凡
关键词: 仿唐三彩;鸿蒙初辟;北海九龙壁;腔调;康熙三十五年;琉璃厂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中国腔调|真金不怕火炼——流光溢彩的火中雕塑

中国腔调|真金不怕火炼——流光溢彩的火中雕塑,耄耋之年的工艺大师,北京料器第六代传人邢兰香,在汇集了很多北京民间老艺人的百工坊内,正认真的烧制着手中的玻璃棒。说到龙,著名的北京北海九龙壁就是琉璃料器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