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5日消息(记者赵子轩)“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10月21日晚,熟悉的旋律在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响起,由云南民族大学创排的歌剧《小河淌水》成功上演。作为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歌剧《小河淌水》融合了云南各民族艺术元素,展现了浓烈的民族特色,传递了真挚的情感。

歌剧《小河淌水》演出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子轩 摄)

绘就民族特色融合发展画卷

在云南这片土地上,26个民族亲密融合、和谐发展。歌剧《小河淌水》所呈现的,并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特色,而是多民族的共同风貌,充满浓郁的“云南味”。作品将云南各民族文化特色深度融合,各类元素精致凝练,通过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创作,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空灵、奇异、唯美的意境。

音乐方面,彝族、普米族、哈尼族等民族的音乐元素,巴乌等乐器都被融入歌剧创作之中,并借助交响化的音乐手段实现升华。服饰方面,多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特色元素经过提炼,设计成既有云南特色又有现代时尚感的舞台服装。整个作品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与创新性,绘就出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壮美画卷。作品也为观众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提供了新途径、新视野。

歌剧《小河淌水》演出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子轩 摄)

“民族特色元素在不同演员的服饰上面都有所呈现,这种呈现绝不是对样式、图案的照搬照抄,而是经过设计、重新组合之后形成的全新的、个性的艺术作品。”歌剧《小河淌水》项目负责人、主演高淑琴介绍道。

“民族的文化是包容的,各种文化在这部作品中,更是集结成了一个整体,展现出大融合、大发展的文化现象。”歌剧《小河淌水》导演孙晋昆表示。

从民族歌剧中传递真挚情感

云南民歌旋律优美、唱腔独特,有着鲜明的特色。作为云南民歌的代表作品,歌曲《小河淌水》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曲曲调婉转、意境幽美,有“东方小夜曲”的美誉。传统民歌与中国民族歌剧有着不解的渊源,许多民歌经过改编,成功融入民族歌剧之中,诞生出一部部经典之作。在这首经典民歌旋律的基础上,云南民族大学创排了歌剧《小河淌水》。民歌中至真至诚的人性、人情,在歌剧中同样得到展现。

歌剧《小河淌水》讲述了少女依湄与赶马人乌里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终,依湄用生命验证了爱的誓言。作品揭示了爱的初心和本质,传递了人类永恒的普世价值。

歌剧《小河淌水》演出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子轩 摄)

专家观点:在流淌的小河中,唱出了传世情歌

乔佩娟:歌剧《小河淌水》无论从舞台呈现、叙事手法、表演技巧还是服装设计方面都将民族风情与特色糅合、展现出来。云南民族大学有这么强烈的民族意识、世界眼光是非常不容易的。《小河淌水》像一盏点亮前路的灯。此外,《小河淌水》以真挚的情感贯穿了整部歌剧,叙事完整,演出规模、团队水平也说明作品是有很大潜力的,有希望进一步打磨后走向世界。”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表示。

王道诚:意蕴经典的民族歌剧

这是一部具有经典意味的歌剧作品,让人联想到《罗米欧与朱丽叶》以及我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歌剧《小河淌水》源自于一首经典情歌,唱出了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唱响了一首人性至诚、至真、至善、至美的坚贞与忠贞的爱情颂歌,具有深远的意义。云南民族大学排出这样一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的正歌剧实属不易,体现出民族歌剧创作的艺术思维。中国歌剧研究会原副秘书长王道诚谈到。

赵娟:显性和隐性的戏剧呈现

该剧在舞台呈现方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谓是一部视听盛宴,同时,编剧功力深厚,抒情和叙事都能做到简洁利落。正如学术研究一样,显性和隐性也是戏剧研究的一体两面。歌剧《小河淌水》以一个古老的神话包裹人性中最真挚的感情,自然呈现出故事内外的矛盾;在视听语言方面精雕细琢,舞台表演上一丝不苟,将戏剧的显性和隐性都呈现给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