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总台记者观 |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上海主场”

2018-06-25 09:57: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6月25日消息(记者王子衿)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8年6月16日至6月25日在上海举行,中外媒体与电影人共聚一堂见证盛事。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电影也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中拓视野、练内功、提能级,在总观影人次、影院数、银幕数和网络售票占比等一些市场关键指标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本届电影节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拥有悠久电影历史的上海在打造文化品牌方面有何亮点?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央广网专访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从媒体人角度一探究竟。

  

  文化获得感塑造上海的城市气质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采访期间,央广网记者注意到,除了24场电影导赏活动外,百余场社区电影公益放映活动也在社区展开,上海市民在自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最便捷的优质公共电影服务。

  上海幸福里的电影导赏讲座上,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岳冰为社区居民讲解了电影《无问西东》的音乐特色;杜比电影带给了影迷更好的观影体验;4K修复技术让老电影《毕业生》等重新与观众见面;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展示了中国经典元素的不朽魅力;音乐剧电影《家》回归巴金故里致敬一代文学大师……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上海市民奉上了精彩的“文化大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魏然用“海派”来形容上海的独特城市气质,“走在路上,咖啡馆特别多,小剧场特别多,电影院也特别多,这是很多人对上海最直观的印象。选择在上海生活的人,一定有一部分是看中了上海的文化,文化本身已经浸入到这个城市,深入到了一部分上海人的心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陈昊飞也以自己采访过程中与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的对话为例,向记者展示了上海文化惠民的普及程度。“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我们上海除了国际电影节,还有国际艺术节和夏季的古典音乐节,觉得他在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像是在说自己家的事,自豪感呼之欲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影院里的那些观众享受到了文化惠民,其实每一个上海市民都在其他的文化活动当中有了获得感。”

  从大众文化盛宴到专业评奖,从电影项目推介到电影黑科技展示,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中外电影人的点赞中打响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金字招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成就、新力量,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享受到了文化的盛宴。

  “国际范儿”十足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和往年相比,国际化元素更加凸显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给记者留下的最直观的印象。魏然是第一次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报道,但对上海与电影的“情缘”印象深刻。“我记得电影在法国刚刚诞生不到一年就漂洋过海来中国了,落地就是落在上海,所以上海应该说是电影走进中国的一个门户。到现在为止,上海一直是中外电影人集结的一个大码头,这么多年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产业是诞生在上海,世界的电影产业也在上海留下了很多足迹。”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一带一路”成为了本届电影节最耀眼的元素之一,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刘婷看来,本届电影节与往年相比更具国际化气质,“因为我们首次举行了一带一路电影周,组成了一带一路的电影节联盟,还首次举行了杜比视界,还有向大师致敬的单元,所有这些都可以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上海国际电影节)对很多电影人来讲应该是全球电影人聚集的节日,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讲也是开阔眼界,和国外影人共同交流的平台”,魏然告诉记者。

  谈及对未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期待,陈昊飞表示,“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展示中国文化的机会,比如拍摄一些戏曲电影,从而让来自海内外的媒体可以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

  刘婷则认为,电影是增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电影节增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希望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搭建更好的平台。”

  电影节提升“上海主场”文化平台能级

  电影节不仅是世界电影的交汇地,也是中国电影链接世界的前沿,对于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外电影人和中国电影人进行了特别好地交流,在这个交流当中,我们可以吸取到如电影拍摄、电影发行、电影节策展等多方面的优秀经验,而这些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进程当中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杨慧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开始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大展拳脚”,并成为了海外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

  陈昊飞告诉记者,除了武打电影,中国的剧情片、爱情片、喜剧片等也不乏佳作,希望能够有更多类型化的电影在海外市场放映,从而展示中国更多元的文化及影视产品。

  魏然则认为,尽管语言不同,电影涉及到的人性、人心等方面的因素是全世界相通的,“只要找到那个共同点,剧情设计等能打动中国观众,也必然能打动世界观众。”

  在世界电影走向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上海是重要的桥头堡,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依托城市高度的国际化水准,上海也成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码头和源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电影为载体,推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电影文化的互学互鉴与合作发展。

  2017年12月,上海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五十条”)。根据发展目标,未来五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3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上海有非常深厚的影视文化历史,希望以后可以扶持更多的影视教育人才,并把他们输送到影视行业当中,成为一种新鲜的血液。这必定会促进上海影视产业的发展”,陈昊飞认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陈昱则认为,上海打造文化品牌最大的优势和亮点是人才,“上海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自然会吸引很多的海内外人才到来。这些人集聚到上海后也会反哺整个上海的文化建设,让上海更多元、更有活力。”

编辑: 方婧

总台记者观 |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上海主场”

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电影也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中拓视野、练内功、提能级,在总观影人次、影院数、银幕数和网络售票占比等一些市场关键指标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