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娱乐 > 娱乐专题 > 抗战中的歌声传奇 > 人物历史

央广网

张寒晖和他的《松花江上》

2015-07-23 09:40:00 来源:央广网娱乐

张寒晖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

  这首歌,歌曲是悲凉、凄切的,它倾诉着80年前,我们美丽富饶的东北国土的丧失,表达着日夜思念的丢失了的国土的深挚的情感,使人凄然泪下,使人奋起,使人毅然忘了一切,放下一切,拿起刀枪去收复我们的国土。

  胜利了,胜利了,我们终于收回了那神圣的国土,我们又回到松花江畔,现在那漫山遍野是大豆高粱的大地,正骄傲地、欢笑地和祖国一起进行现代化建设。

  但《松花江上》这支歌,我们一直唱着,它使我们想着过去,记着过去,使我们仍能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那种感情,奋进向前!

  这首歌创作于1936年初冬,这首歌创作后,迅速传遍中国大地,特别是离开东北大地流落到各地的东北同胞,唱起这首歌更是激起思乡的情愫和打回老家去的决心。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西安事变,周恩来在会见被捉的蒋介石之后,途经新城的“讲武堂”,亲自指挥民众高唱悲歌,说:“一支《松花江上》,叫伤心人断肠。”

  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恩来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再次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20世纪60年代,在创编大歌舞《东方红》时,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这是一首史诗歌曲。他的词曲作者是谁?他是张寒晖。他不是东北人,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张寒晖,1902年5月5日生,原名含晖、兰璞,河北定县人,母早逝,父是教书先生,一人负担张寒晖兄弟五人及张寒晖祖父母的生活。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以至把张寒晖最小的弟弟送给了人,但仍东挪西借让张寒晖上学。1919年他进入保定高师附中读书。保定高师附中毕业后,他考入北平私立电气工业学校。1922年又考入北京艺术戏剧专门学校。他有艺术方面的爱好,这所学校也不收学费。一位未来音乐家的才能,在这块园地里得到孕育。1922年10月,张寒晖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先是在艺专工人俱乐部工作,后又领导北平青年俱乐部,组织“五五学社”,并在社刊上发表剧作《他们的爱情》。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通缉,1924年被迫回家务农,后在乡村一所高小教书。1925年,北平国立艺专设置戏剧系,他报考后被录取。这期间他参加了各种有关的革命活动,1926年还参加了“三一八”等示威游行,宣传革命主张,被列入了通缉名单。因而遭到反动派搜捕,他剃光了头,徒步400里回到家躲避。1928年重回艺专,1929年毕业,因学业好,留戏剧系当助教,但不到一年,又被革回乡。1930年再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因与校方的艺术思想难以调和而被革职。后来在家乡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参加了由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工作。

  1933年,他曾到西安,被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任命为省民教馆总务部长;他组织了“西安实验剧团”、“西安铁血剧团,演戏,办刊物,不久被撤,张寒晖又回到家乡。1934年在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大众艺术等活动。

  1935年9月,张寒晖二次应邀去西安,担任主要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西安省立二中(即今陕西师大附中)28级(1939年毕业)班主任和国文教员。在二中他组织成立了“斧头剧团”。

  这时的寒晖,心中积聚着中国领土东北丧失的悲痛,对蒋介石又派东北军到陕北作战表示愤慨。这时他接触的东北军中的共产党员孙志远,给他讲了东北军将士思念丢掉了的国土之情,讲了东北难民对丧失国土的悲愤,并送给了他一本东北军67军出版的《东望》杂志。

  杂志封面是王以哲将军的题词:

  “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

  我们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

  我们何时能救我们的父老兄弟于水火之中?”

  1936年初冬,寒晖以他的激愤情感写出了《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他对音乐作曲多年的造诣,奋笔谱出了这首不久即传遍全国的传世之作的曲子。这时正值西安事变前。这首歌立即在东北军中传唱,起了动员东北军团结一致、不打内战,和全国人民一起收复失地的动员作用。

  西安事变后,他按党的指示参加了东北军,任政治部人事股长、东北军抗日学生军政治部宣传科游艺股股长,兼“一二·一二剧团”团长。学兵队编为政治宣传队,分赴各队,将《松花江上》传遍东北军各军各师,飞向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直到苏美的广播电台。

  后应邀回西安组建“西安实验剧团”、“西安铁血剧团”,坚持了一年的时间,自当导演和演员。并编辑出版《老百姓报》。1938年,张寒晖在西安东北竞存中学任教务主任,和车向忱校长一起,将学校迁到关中西部的凤翔县,现代著名作家王汶石就是当时他的地下党学生。

  1941年8月,张寒晖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大众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与丁玲、萧军等一起工作,并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整风,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在延安,他又写了大量歌曲,最著名的有《军民大生产》。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因肺水肿恶化逝世,终年44岁,长眠于宝塔山麓。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席柯仲平朗诵了悼念张寒晖的诗句:“文化山头葬寒晖,一把土来一把泪。你在这里开过花,这里把你来安葬……”

  张寒晖逝世了,他留给我们的歌曲《松花江上》,将在我们一代一代人中传唱,激发热爱我们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激情。今年是日本帝国主义“九一八”侵略中国80周年,让我们更想起这支歌和它的作者。

编辑:董雯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