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湖南花鼓戏:风光何处寻

2017-06-05 17:51:00来源:央广网

  1984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导演黄一鹤找到湖南籍歌唱家李谷一,希望她在这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一首带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李谷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就唱《刘海砍樵》吧!”这曲传统的湖南花鼓戏比古调,就这样被搬上了春晚舞台。

图为花鼓戏《刘海砍樵》

  李谷一认为:“正因为这样,让全国的观众——熟悉的当然很高兴,不太熟悉的也知道这个是花鼓戏,这么好听,这么有味道,这么风趣。”以花鼓戏演员入行,李谷一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一唱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她把花鼓戏唱上了大银幕,唱出了三湘四水。

  由李谷一主演的花鼓戏《补锅》在百花齐放的戏园中娇艳盛开。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学戏的剧团越来越多,那时候李谷一在前面演,后面就跟着几十个胡兰英,老百姓中更是流传着“家家喊补锅,个个打铜锣”的说法。李谷一告诉记者,那时候老百姓一听说有戏班子来演出,就会扶老携幼全出来观看,有的背着板凳有的站着,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感觉,如今已经难寻了。

图为李谷一接受记者采访

  如今,面对越来越多元的娱乐文化选择,年轻人很难再迈出走进戏曲剧场的那一步,今天的花鼓戏票友,很大一部分仍旧是中老年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来到桃江演出,第一场就是叶红主演的《我叫马翠花》。父亲叶俊武是省花鼓戏剧院《刘海砍樵》的第二代刘海,从小耳濡目染,叶红两岁就会唱《刘海砍樵》,到今天,已经成长为第三代胡大姐了。这是叶红第一次在桃江演出,她很担心,因为桃江是一个“戏窝子”,他们喜欢看传统剧目,像今天演的这种现代戏,不晓得他们能不能够接受。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比起现代剧老人还是喜欢古装戏一点,因为看这个花鼓戏老人家很多,年轻的很少。看来叶红对观众的担心不无道理,老观众不买账,新观众不进门,叶红和同行们都还在摸索的路上,他们一直坚持,只源于对戏曲的热爱。对此叶红表示花鼓戏对她来讲就是一种爱,她特别爱这一行,觉得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乐在其中,虽然很清贫。

图为叶红接受记者采访

  叶红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看望父亲,父亲时常喝上点小酒就独自唱起花鼓戏古调,以前没怎么留意,有一天叶红听出那竟是原汁原味的“益阳路子”,很多调式她都没听过,现在才想要记下来、学过来。

  2008年,花鼓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在那一年,湖南省花鼓戏专业剧团还在不断减少,由原有的70多个锐减到只有20多个。花鼓声渐渐远去,往日风光还能在哪里找回?

  退休前,贺艾芸是湖南知名的花鼓戏演员,退休后,她义务给年轻的演员们化妆包头。她很清楚这些年轻演员的不易,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一个月不到20场的演出,一齐将他们推向现实与梦想的遭遇战。记者了解到这些年轻人一个月拿这些工资远远不够,然后就会走人,这几年走的人很多,有些去做保险啊,有的就去唱歌了,还有的出去教舞蹈了。因为同时在戏曲学校担任教学工作,贺艾芸对日益紧俏的生源亦是忧心忡忡。贺艾芸说:大概十年前吧,要进戏校的话要凭条件,还要开后门,现在只要你交学费,一般都会收,因为现在学的人不是很多。

  87岁的剧作家范正明说戏曲的生命力就是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命。72岁的花鼓戏传承人李谷一说不是光是非遗这个剧种就能传下去就能推广的,它得发展,它得传承,它得传下来、走出来啊!

编辑: 王子衿
关键词: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湖南花鼓戏:风光何处寻

87岁的剧作家范正明说戏曲的生命力就是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命。72岁的花鼓戏传承人李谷一说不是光是非遗这个剧种就能传下去就能推广的,它得发展,它得传承,它得传下来、走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