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吕梁民歌学会的“拾遗”情怀

2019-06-05 10:26:00来源:山西日报

吕梁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桂连送歌下乡。

吕梁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桂连送歌下乡。

应文化部邀请参加第九届中国文博会。

在丛罗峪首届民俗文化节上。

  

吕梁民歌学会成员下乡表演。

  吕梁民歌之痛

  吕梁民歌有过曾经的辉煌,经历了发展的曲折和尴尬,凝聚了吕梁人的情怀和希望。

  吕梁民歌在中国民间歌谣中具有突出地位。流行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在陕、蒙、甘、豫境内均有传播。吕梁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汇聚了黄河文明和黄土文明,兼容了草原文明的元素,成为晋陕黄河大峡谷民歌艺术的核心发展区和传播区。与吕梁国土接壤的区域,吕梁民歌经久传唱,成为交融发展的见证。民歌是晋陕文化交流的使者,许多民歌共生、共享、共用,如《五哥放羊》《挂红灯》《光棍哭妻》《走西口》《小寡妇上坟》《小放牛》《唤妹子》等。革命战争年代至“文革”前是吕梁民歌的后繁荣阶段。特定的历史阶段,革命老区吕梁,发挥民歌的战斗性、革命性、宣传性功能,编创了大量革命类民歌,代表性的有《交城山》《八路军东征过河来》《贺司令员到我家》《参加游击队》等,特别是《交城山》唱红全国,至今传唱不衰。

  过去辉煌不代表现在辉煌,延续辉煌有太多的因素。近年来,陕北持续大打民歌品牌,不少吕梁民歌被演绎、被吸附转变成了陕北民歌,本是同根相生的吕梁民歌渐渐呈现式微状态,甚至有失语的危险,在经意不经意间完成的文化兼容并购,力量大的惊人。

  与吕梁一衣带水的陕北,民歌作为地方文化品牌享誉天下,而民歌资源得天独厚的吕梁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不说是天大的遗憾。对于地方根文化项目的民歌遭受此种曲折境遇,难道不是极大的文化之殇、地域之痛吗?

  民歌的根在民间,情结在民众。化解民歌之痛离不开大众的力量。

  吕梁民歌学会作为一个民间社团组织试图扛起大任,其勇气可佳,其精神可佩。

  在2013年成立之时,其章程中明确了两大主要任务。一是传承和保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梁民歌,通过民歌艺术的学习、交流、研究、传唱、展演等形式,提升吕梁民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营造健康民歌发展的社会氛围,发挥好民歌艺术的正能量。二是依托广阔的民间领域开展艺术活动,依托民歌艺术团、创研基地等艺术载体,不定期开展讲座、研讨、民歌演唱等文艺活动。

  吕梁民歌学会赋予自身一项庄严的使命,传承保护吕梁民歌,涵养民歌生态,努力让民歌在吕梁大地上生生不息。

  走在“拾遗”路上

  选择意味着担当和坚守,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也是在艰难行进中收获的路。

  吕梁民歌学会一路前行,一路集结队伍,这支队伍把他们的行为归纳为“拾遗”。他们的说法是,“拾遗”是在吕梁大山里广泛搜集遗留的民歌和唱歌人,尽最大力量整理民歌、录制民歌,为蒙尘的民歌拂去尘土,让民歌的歌声从大山里面走出来传到更远处。“拾遗”其实是保护非遗的通俗说法。

  “当家人”刘桂连一直处于高强度的“拾遗”状态中,她为民歌事业的难以做大最强而时时焦灼,也为“拾遗”淘宝的收获而常常欣喜。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梁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刘桂连成长于黄河岸边民歌之乡临县曲峪黄河古镇,上学期间已为当地知名民歌手,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文艺宣传战线,创办的吕梁电视台《风韵吕梁》文艺专栏以传承、传播吕梁民歌为重点成为当地文化品牌。1981年,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其演唱的《掐蒜苔》;1983年,获山西省公路系统文艺调研一等奖;1986年、1987年,民歌独唱参加吕梁首届、第一届“春节文艺晚会”;2007年,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中,担任领唱,获铜奖;2011年,参加中国黄河电视台春晚;2012年,第七届文博会“民俗文化产业推介交易会”上独唱8首吕梁民歌,山西卫视“民歌之夜”上一曲《推硙硙》唱红。民歌情结让她的人生充实而辛苦,然而她总是充满热情,倾其所有、倾其所能一门心思钟情于民歌。

  挖掘人才、搜集素材、主题展演、创设教育基地等多项活动齐抓并举,吕梁民歌传承保护走在路上,成果也在路上。

  队伍渐渐有了声势。目前已经发展会员300多人,组建了一支民歌合唱团。与吕梁市群众艺术馆等多家艺术单位建了友好合作关系,是全市最有持久性、影响力、美誉度的民间社团之一。会员中,刘桂连应邀参加中国黄河电视台春晚演出,高贵鹏夺取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周冠军,张全宝、乔亮东、杜泽峰、刘环大等在省内引起关注。今年五月,中国好声音山西选拔赛走进吕梁赛区,吕梁民歌学会大展风采,24人参加比赛,樊春明、王志照、张小春、薛海龙、郝三三等进入山西赛区决赛。

  承办或参加的活动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应邀参加中国第九届文博会开幕式,吕梁民歌合唱赢得文化部高度评价,北京中传笛声文化公司成为长期友好合作单位。2014年,成功举办“临县丛罗峪首届民俗文化节”,在黄河岸边丛罗峪古镇创办“吕梁市民歌学会”教育培训基地。2015年,春节文化活动中吕梁民歌民乐专场演出,观众的评价“比看央视春晚还过瘾”;特邀参加黄河摄影节开幕式演出。今年5月,参加深圳举办的世博会,吕梁原生态民歌演出四场,场场火爆。

  发挥平台力量。依托吕梁电视台《风韵吕梁》栏目,深入民间搜集民歌200余首,专题宣传民歌类节目20期。创办民歌微信群,将众多民歌热心人士聚合起来,演唱交流,互动学习。

  吕梁民歌学会做了好多宏大计划。诸如:整理晋绥民歌,将晋绥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类民歌系统搜集整理,并结集出版;组织红色吕梁民歌专场演出,用民歌的形式演绎吕梁英雄和英雄吕梁;组织吕梁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开展民歌进课堂活动;分期分批完成吕梁民歌采集工作和吕梁民歌人才库建设,等等。落实计划最大的坎是没有分文经费,当家人刘桂连长期自掏腰包难以为继,根本撑不起她想做成的事。

  拾遗,“路漫漫而修远兮”。吕梁民歌学会奔走在拾遗路上,声音或高亢或微弱,心情或振奋或焦虑,但远处的灯光照亮了他们的心境,驱使着他们努力向前。

编辑: 刘书彤

吕梁民歌学会的“拾遗”情怀

吕梁民歌在中国民间歌谣中具有突出地位,流行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在陕、蒙、甘、豫境内均有传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