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家家户户贴年画是一种风尚。由此,木板年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着时尚的记忆。当代,手工木板年画被国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成为木板年画传承人肩负的两个重担。有人说,年画已经离人们生活渐行渐远,然而,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视木板年画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尝试着挖掘、创新、变革。又是新年将至,木板年画为人们带来哪些新意?这群人他们都在忙些什么?

  设计师王全杰:年画的更多可能

  新年将至,北京顺义区的一所小院里,设计师王全杰刚刚忙完杨柳青年画周历签——2020年“世象新语”周历的预售,5000份台历几乎都已被单位预定出去。“有需要加印的,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做,春节前北京的印刷厂都已经不接受下单了。”王全杰虽然对于这份周历制作还有些觉得不太满意的地方,但初次尝试与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合作,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个过程值得王全杰回味。

  2019年7月份,王全杰在清华美院校友的召唤下加入了年画日新创作营,本着对于年画的关注与喜爱,带着轻松自在的心情,王全杰轻装上阵。

  刚刚入营,两件事让王全杰心情无法平静。

  首先创作营的组织方将组织结构安排的相当缜密。全国11个木板年画产地各设置一个创作小组,木板年画传承人+插画师+设计师+导师(在木板年画方面有着研究的学者专家)作为一个小组组合。王全杰分到了杨柳青组。经过1个月的年画知识初步学习、再经历1个月的创作,然后做出创新产品进行展览,并对社会公开创作成果。

  其次,在学习了年画知识、深入年画创作地区了解年画历史后,原先以为凭借着丰富设计经验的王全杰完成这份任务,但却被这份厚重的文化搅动的心情沉重起来,创新的难度逐日上升。“无处下手,年画制作者他们深陷其中是很难改变,我们作为外来者由于对于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物的一份敬畏,似乎也不敢说、不敢做了。”王全杰说。

  一个月的迷茫期过后,王全杰总结出年画转化的难点有两个:第一点是作为传承人虽然拥有老祖宗留下的版画模板、有着传统的刻板技艺,但是缺少的是产品转化的能力;第二点作为外来者——设计人员,有着很强的设计能力,具体转化成什么?“这或许是最大的难点。”王全杰说。

  思考路线图不停在王全杰的脑海中翻转:做什么样的产品——怎么能体现杨柳青——怎么能有新意——怎么能增加使用的体验感、情景感,还得制造点小惊喜。

  创作过程是痛苦的,经历了无数个灵感的呈现,一次次的被自己或小组成员否定,王全杰周历的创意横空出世了。意料之外的是,这样一个创意很快得到北京某企业的认可,并且有意投入资金支持该创意,王全杰信心倍增。

  “创意有了,落实到产品时,第一版制作就又被出资方否定了。”王全杰再次回到创意的原点。利用杨柳青年画元素设计的第一版周历美观好看、但缺少生活粘性、很难达到与使用者的互动。“总结起来就是缺少一些新意。”王全杰说。

  年画日新创作营杨柳青组再次前往杨柳青,找到了杨柳青木板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庆顺,将其所拥有的,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有着生活主张年画作品、藏品做了详细的学习。这次,王全杰被霍庆顺老人的一句话点亮了内心,创意灵感瞬间再次迸发。

  “你看踩高跷,那是药王节时民间的庆祝活动。大多数人都只看到表面上踩高跷的热闹庙会景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其中最主要的用意是祭拜药王、祈福安康。进入年关,每一天都有特殊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把开启创意之门的钥匙,为迷途中的王全杰打开了那扇门。“周历的基础上加入日历,在腊月的最后一周开始日历倒计时。”

  杨柳青小组连续两天两夜的头脑风暴,将创意再次细化落实在产品上:在周历基础之上特别策划的“过年日历”;篇篇辣词趣语,以当下语境重回现代生活;内置如意转盘每天跟你灵析互动。这三点新意让2020年“世象新语”周历顺利出版。

  王全杰带领的年画日新创作营杨柳青组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小组作业。“我们也只是给杨柳青木板年画传承者做出一个示范,让他们看到木板年画与当代文化融合的更多可能性。”王全杰说。

  故事记录者叶萌:回归当代流行

  对传统手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叶萌,探索传统与当代文化融合的路径用了5年时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手工艺他组建了一个传统手工艺视频传播平台——谷雨,这个平台免费为手工艺人们拍摄宣传片。

  “中国上下5000年,从来不缺故事,但却没有人会讲这些中国故事,有太多我们为之自豪的传统手工艺散落于四野。如果没有能让人们看见,又何谈传承呢?”叶萌说。

  叶萌作为一名“80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从事过设计师的职业,参与设计的项目有中国国际西湖博览会、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标志等,在电视台工作了十几年,策划及导演拍摄了杭州、舟山、丽水等地央视播出广告片和其他几百条视频。服务了几百个商业客户后,2015年时,叶萌突然感觉工作生涯中所有的积累都为了达成他内心中一个梦想——用各种方式构筑传统手工艺从再现到再生的体系,让传统手艺能够回归当代生活,并成为新的流行。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放弃稳定的工作,创业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至此谷雨——传统手工艺内容转化平台成立。

  2019年谷雨的木板年画产品转化项目“传统节中国礼”主旨就是让传统节更中国,更时尚。“谷雨打造的内容转化平台是要做传统手工艺时尚品牌的孵化池,帮助传统手工艺人赚钱,通过市场让传统手工艺回归生活得以传承。”叶萌说。

  谷雨的平台上金华木板年画的制作者黄菁菁就是一位不甘于让传统成为传说的当代女性。

  金华木版年画广泛分布于浙江中部地区的金华、衢州一带。它以灵动的刻刀、斑斓的色彩、吉祥的图案刻绘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金华的木版年画艺术,孕育于汉唐,形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据史料记载,浙江在五代吴越时期就是木版画比较发达的地区,至宋代时,金华已经是全国木版画的中心之一。

  黄菁菁出身于木版年画手艺人世家,而她长大后并没有从事年画制作,而是成为了一名商人,在杭州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虽然她在商界收获了成功,但内心深处无数次回忆起儿时父辈们制作木版年画的场景、父亲抱着她给她讲《五子登科》年画的故事场景......浓浓的乡愁总让她对记忆中的年画魂牵梦绕。

  在那段日子里,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向她不停地召唤。她斗争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决定,回家,做木版年画。

  在她回归家乡之时正是金华木板年画最萧条的时期,曾经有专家对金华木板年画的消亡倍感痛心,黄菁菁的归回让金华木板年画再现生机。

  恢复金华木版年画,说来容易,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苦辣辛酸。首先需要做的是搜集金华年画的老版与老画,“寻回金华年画的根”。刚开始的那几年,黄菁菁一直在路上,从南疆到北国。 “寻根”之旅甚至还走出了国门——一幅名为《加官晋爵》的清代年画,是正宗的金华年画。这幅画的原版现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而且不允许拍照,黄菁菁通过多方沟通协调,得以派画师到博物馆现场临摹,终于将这幅年画请回了故乡。无论是老版还是老画,黄菁菁的用语都是“请回来”。从中可见她对那些老版、老画的敬畏与深情。

  就这样,黄菁菁一点一滴地打造起了金华木版年画博物馆和年画制作体验馆。如今她的年画博物馆中已收藏了60余套老版、2000多幅老年画,其中六成都是孤本。而她的年画制作体验基地成为了中国第六个年画制作基地,也是浙江唯一的年画基地。

  “我回来就是一种很简单的情怀,就是对家乡这份土地的一个回报,是对祖先的一个交代。但是回来以后一步步地走,我已经深深地和年画和这块土地已经融合起来了,已经分不开了。”黄菁菁说。

  木板年画传承人邰立平:让年画“火”起来

  年关将至,凤翔木板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忙的不亦乐乎。

  凤翔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初洪武年间,世代耕居于此的邰氏家族就已经开始从事年画的生产了。邰立平是凤翔木板年画第20代传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了凤怡年画社,致力于对流散民间的古样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使这一古老民间传统艺术得以传承。

  邰立平这一代传承人经历了年画的兴衰,“随着时代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之前人们张贴年画的习俗正在慢慢的改变。虽然春节时张贴年画的习俗还未消失,但也从张贴传统手工印制的年画转变为张贴机器印刷品,这就对传统的非遗手工版画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讲,传统的木版年画就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上对这项古老的传承技艺越来越推崇和认可,出现了很多国潮风格的文创作品,都是对传统非遗技艺和文化的支持。”邰立平说。

  邰立平认为当下是凤翔木板年画发展的最佳时机。“把木版年画继承下去,让民间美术发扬光大”这是邰立平最大的心愿。为了能够尽早实现自己的心愿,他分步骤推动自己的计划。

  首先需要恢复传统年画,要找回失散的木刻版。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老画版已经丢失,于是,邰立平四处寻访,找不回原版就请人拓样,或是复印,或是到现场临摹。从1978年改革开放始到90年代,共复刻了400多套版,大概2000块木版。散落民间的老画样基本全部恢复。他还分别在1994年出版了手工装订的《凤翔木版年画选》第一卷、1997年出版了第二卷。目前第三卷的出版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其次,在创作上凤翔年画紧贴时代脉搏。1999年巴黎中国文化周,邰立平创作了活动吉祥物狮子滚绣球版画,2008年奥运会时创作了福娃相关作品。随着不断的交流、参展,凤翔年画的名气越来越大。邰立平先后应邀在澳大利亚、德、法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各大美院美术馆参展,其作品也陆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国内外200多家艺术学院与机构收藏。

  再次,从创新的角度,邰立平也不断做着新的适应市场的改变。“传统版画的尺寸和包装都已不适应现代城市人们的需求,我们专门推出了适合张贴在城市一扇门上的小门神版画,对版画的包装也进行了变革,更能使现代人喜欢和接受。”

  邰立平说:“传统非遗主要还是要找到造血功能,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版画走进千家万户,使老百姓真正能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路才会走得更远:我们做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教授小学生们用传统方法雕刻简单的橡皮章和自己喜欢的图案;我们和国内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了文创产品雕刻时光日历;和中国手艺网、雅昌合作,推出了凤翔木版年画年历;和腾讯、京东合作,跨界进入手游领域,让年轻人在玩游戏时也能体验国潮风;和广汽传祺、延安烟厂、杭州某理财公司合作,定制企业logo和产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