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宋雪)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物收藏已成为文化消费热点。如今,我国文物市场规模已稳居世界前列,在满足人民群众收藏鉴赏需求、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鉴定服务不规范、市场供给不平衡、流通渠道不通畅、市场环境待优化等问题,制约文物收藏和文物市场健康发展。

对此,国家文物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 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社会文物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探索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和文物市场有序发展之路。

资料图(来源:CFP)

《意见》涉及四方面改革任务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介绍,《意见》一共15条主要措施,主要涉及完善服务、优化供给、拓展渠道、政策保障四个方面改革任务。

针对呼声强烈的鉴定和保护等服务问题,《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国有文博机构为民间文物收藏者提供保管、修复等技术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成立文物保管、文物修复经营性机构。

针对市场供给不平衡问题,《意见》明确,通过建立民间收藏文物登记交易制度、简化拍卖标的审核程序、研究调整文物回流税收政策、优化文物进出境管理等措施,多层次增加市场有效供给。

鼓励有条件的文博机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

长期以来,鉴定服务不规范问题是收藏领域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民间文物收藏的热情持续高涨,收藏群体从小众逐步走向大众,但绝大部分收藏爱好者并不具备必要的收藏常识和文物鉴定专业知识,希望国家设立专业文物鉴定机构、提供专业鉴定服务的呼声十分强烈。对此,2020年,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启动社会文物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文物鉴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制,同时指导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组织文博单位开展公益性鉴定。2年来,全国一共开展鉴定活动700多场次,为3万多名收藏爱好者免费鉴定藏品9万余件。

在总结公益鉴定工作经验基础上,《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文物鉴定公益性咨询常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博物馆、国有文物商店、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等,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探索建立国家文物鉴定评估管理体系,对文物鉴定机构和人员实施资质资格管理,规范文物鉴定经营活动,向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规范、优质的鉴定服务。

探索建立登记交易制度 明晰文物入市流通条件

记者了解到,2018年,国家文物局在江苏开展民间收藏文物登记交易试点。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介绍,登记交易制度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明晰文物入市流通条件,明确禁止交易文物范围,让文物经营主体和收藏爱好者清楚的知道哪些文物可以交易,哪些不能交易。二是建立以企业分级、标的分类为核心的信用监管体系,树立文物交易信用标杆,引导企业合法、诚信经营。

该发言人表示,在江苏开展的登记交易试点,为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路径。特别是通过试点验证了“禁止交易文物指导性目录”“被盗文物案件市场警示目录”等关键性标准的合理性和实操性,为登记交易制度的推广实施,提供了经验借鉴。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细化具体措施,让政策发挥最大效用,并加强部门联动,通过政策协调和监管联动,共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编辑:王红霞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