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都会在菊黄桂香中借一轮撒着柔光的明月遥寄相思,像白居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像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通过诗的意境将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

  的确,中秋月,穿过岁月的烟尘,洗尽铅华,踏着唐诗宋词的风采,传递给我们悠远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有豪迈,有离愁,有相思,有期盼。而我的记忆,更多的是父亲满脸丰收的喜悦和母亲那份厚重的亲情。

  记得儿时,月光朦着轻纱悄悄地探出脸颊时,父亲总会在打谷场上借着柔漫的月色,一会儿抓起耙子一会儿放下扫帚,各种农具用了个遍,忙碌却文丝不乱,动作娴熟、有条不紊,还不忘和邻谷场的老乡闲话中秋。刚毅的脸庞、强壮的身影和有力的臂膀让谷穗变成了金色的谷粒像小山一样堆在了谷场中央。小一点的孩子们在谷秸中打滚嘻戏,大一点的孩子帮着装袋扎口。整个谷场上,孩童的打闹声,乡民的笑谈声,估算收成的评论声……每一个声响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汇成了明月高空前的丰收乐章。

  母亲常常会在灶台前,烟气笼罩下满脸汗水地揉面、嵌花、缀色,一系列程序打造出了各种形状各种花色的月饼,最让人期待的是最后出锅的、供奉月亮婆婆的大月饼,母亲小心翼翼地包上糖馅、画上白菜玉免,精心点上红的花绿的草,一套装扮成型后母亲总会细细欣赏品味,脸上露出成就感式的笑容。而我,总会取笑母亲说:“妈妈,这玉兔的胡须像耗子”,一片笑声一片温情。当明月高空时,母亲的成果,连同切开的瓤红子黑的西瓜、苹果、葡萄等水果一起摆放在院子的桌子上,全家人驻足在明月下,看着硕果累累,笑颜飞满了天,赏月话丰收期待明年有更好的收成。

  经过中秋静谧的夜和甜美的梦,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总会把供月的大月饼按人数人均分开,每人一份,包括奶奶,说“谁吃谁有福”。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各色月饼嘱咐我送到奶奶家。

  奶奶家在村西口,我一路穿过村中央的泥土路,家家早已晨烟四起,陆陆结续续出工的人们,经过中秋夜月华的洗礼,迎着温暖的晨阳,显露出了朝气蓬勃的状态。乡村的生活,就这样平静而有序。

  最欢喜的是小狗觊觎我端的月饼,一路盯着月饼一路小跑伴着我直到奶奶家门口,看看已无望便折身返了回去,我常常故意看好看似的窃笑。现在想来真是狠心,可怜的小狗娃儿跟了一路,我端着一盆月饼也未分它一口,想来心塞。奶奶掂着小脚跑出来笑容满面的接过盆说,“你妈妈呀,每年都这样,奶奶是有福人啊!”那份母亲的礼仪、孝道和厚重的亲情一直温暖着我。

  如今,美好的时代赋予了我富足的生活,家人随着成长也各奔东西,我的中秋由欣喜收获期待来年,转向了团圆和思念。我多想再回到从前,在谷场上走一走,感受脚下厚实的颗粒,听父亲爽朗的笑声,感受父亲和乡民们对每一天每一年满怀期待的乐观的精神状态;去村中央走一走,回味乡间炊烟四起的平静祥和,感受奶奶和蔼满足的笑容,重新收好母亲传承给我的财富……

  今年的中秋,瓜果飘香,月圆人圆,一切向往,在这一夜都将成为美好,且一年更比上一年强。“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青城观察评论员王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