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袅袅,夕阳染红了闽东屏南县屏城乡前汾溪村。村民徐翠琴家里,灶火烧得正旺。“二厨”谢天娇在女主人的指导下,把大铁锅里的土豆丝炒得香气扑鼻,负责配菜的贺宇璐手忙脚乱地切着黄瓜,一旁的程欣、裘依恬则在拍摄“取证”……当天,几位同学要在徐翠琴家一起做、一起吃一顿热闹的晚饭。这也是他们的一份关于乡村美育建设的“作业”,题目就叫“今晚吃什么”。“作业”完成后会被收入他们的学姐吴鸿珍在村里开设的美育展厅,成为前汾溪村乡村文创的一部分。

  程欣等几位同学已经到前汾溪村一年多了,吴鸿珍更是在村里扎根6个年头了。他们都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如今是前汾溪“新村民”。这群年轻的“新村民”告别城市,在村里安家兴业,致力挖掘当地的乡野文化,共同为振兴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在“新村民”的影响下,曾经沉寂的前汾溪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程欣的作业“今晚吃什么”就是乡村美育活动的一部分。谈起“今晚吃什么”活动的初衷,程欣很有感触:“有一天午饭时间,我们来到一户村民家中。主人正在做饭,熬了许多粥,但用餐的只有两人。一问才知道,原来平时家里人少,为了省事,中午就多熬点粥,晚餐也就解决了,配菜也是能简则简。”

  “乡村要振兴,饭桌也要丰富起来。”程欣等人因此策划了“今晚吃什么”活动。活动流程是:挨家挨户与主人唠嗑,在闲聊中获取他们的美食记忆和美味期盼,并和他们共同制定菜谱。“第二天下午,带上采购的食材,我们去村民家与村民一起做一顿晚饭,借此重拾当地的美食文化,并一起回味前汾溪村的变迁,共同畅想未来。”程欣说,作为农村的美育工作者,就是要扎根乡土,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关怀联结起来,专注乡村的人、事、物,从当地的日常生活出发,创造出饱含艺术乡建理想的成果。

  前汾溪村依山傍水,溪流自北向南绕村前而过,古村巷道三纵八横。“村里的土墙黑瓦有蛮长的历史了,很有沧桑感。”吴鸿珍说,自己是屏南人,2016年7月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导师给她介绍了一份在杭州的工作,入职前她回到家乡。“本来是想给自己放个假,结果发现这里有许多全国罕见的传统古村落。多数古建筑人去楼空,不少已经霉烂倒塌,令人十分心痛。”吴鸿珍说,那次回乡给她极大的触动,一个想法在心中油然而生——在这里建设美育基地,让全国各地的师生来屏南开展写生创作、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发现并感受屏南的美,让屏南的古村美景得以延续下去。

  随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吴鸿珍放弃在杭州的工作,选择到前汾溪村等地建设美育基地。通过她牵线搭桥,2019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在村里建成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基地选址在前汾溪村原林业站、供销社和粮站场地。“建筑设计糅合了屏南县廊桥、夯土民居等地方文化特色,集‘艺术教育+研学旅行+康养团建’为一体。”吴鸿珍介绍。

  傍晚时分,一群来自福建师大传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乘车到达前汾溪村的美育实践基地。他们将在这里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艺术乡创活动。前来接待的吴鸿珍一下子忙开了。闻讯赶来的屏城乡党委书记张孙立也帮忙协调安排。“如今,经常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生到前汾溪村开展文化挖掘与艺术创作。目前基地已接待省内外30多所院校100多批3万多人次。”张孙立说,前汾溪村由此成为全县研学旅游集散中心,村民们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吴鸿珍说,村里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毕业生加盟,他们陆续成为前汾溪村里的“新村民”。“2020年,我的师弟毛华磊与王润家两个外省人毕业后留在前汾溪村,成立‘乡野艺校’。去年,程欣等毕业生也加入‘乡野艺校’团队。”吴鸿珍说,“乡野艺校”以田野调研、乡村活化、社区营造、美育研学、人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启动“乡村美育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已在前汾溪村开展了200多次美育活动,受益人数达上万人次。

  今年年初,前汾溪村开始实施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项目,怀抱理想的“新村民”们纷纷积极参与。“我们主要为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进行设计和指导。”吴鸿珍说,大家秉持着艺术活化传统村落的设计理念,对前汾溪村古村旧道进行修缮,清理出原有的古路,让沉睡在厚土之下的历史路径,重现世人眼前。同时,大家还针对村庄房屋外立面、街巷、道路进行了艺术性设计。“希望通过大家的行动,大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避免千村一面的文旅业态,将优秀的艺术作品与村民共享,真正做到把作品留在大地上。”吴鸿珍说。

  夜渐深,星辉下的前汾溪村依然灯火辉煌。田野里夏虫啾鸣,孕育着无限生机……

编辑:秦立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