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开幕 传统剧种创新发展“进行式”

2018-12-06 09:06:00来源:文汇报

  梨园戏《陈仲子》剧照

  昆剧《长安雪》剧照(均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供图)

  第四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12月5日鸣锣开幕。江苏南京越剧团创作的越剧《僧繇》作为开幕戏在长江剧场上演。接下来还将有其他七个剧种的七部小剧场新作陆续与沪上观众见面,充分展现全国各地不同剧种戏曲人在小剧场场域里的最新思考与探索。

  “经过四年的品牌经营,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已经具有相当的全国影响力和号召力。今年作品整体无论从故事叙述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具备了小剧场的创新标识。”连续四年参与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告诉记者,相比于往年一些地方剧种、基层院团选送走校园、做普及的轻量级传统折子戏,今年甚至有不少地方院团专为戏曲节量身打造了具有先锋气质、理念创新的作品。尽管这些来自于青年主创的作品,看起来还有些稚嫩,却凭着一股热爱与冲劲儿,敢想、敢做、敢演,让小剧场戏曲成为戏曲创新发展的“进行式”。

  文本创新:老戏里的意犹未尽化作当代表达的无穷可能

  《四郎探母》为什么对老母亲有说不尽的惦念牵挂,却吝惜对发妻的愧疚不舍与情意绵绵?《武家坡》《桑园会》尽是久别重逢后丈夫对妻子贞德的反复试探,却不念妻子孤身支撑家庭的难与苦?当代年轻人初次踏入传统戏曲门槛,囿于时代语境,看老戏总有不满足、难以理解的情节,进而也难免让他们放慢了亲近传统艺术的脚步。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也就是这些今天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的老戏里,藏着戏曲唱念做打的无穷魅力。

  既然传统的继承需要一丝不苟、一板一眼,那么能不能在小剧场豁开一条改编的口子?今年小剧场戏曲节参演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传统戏曲故事和历史传奇故事的重新演绎。

  从京淮合演的《乌盆记》,到讲述朱买臣“马前泼水”的黄梅戏《玉天仙》,从讲述负心汉王魁与痴情女敫桂英的京剧《青丝恨2018》,到展现越剧经典人物孟丽君的越剧《再生·缘》,莫不是脱胎于从前戏曲舞台上常演的传统戏。主创在作品中注入当代人之思考,赋予角色全新的人物形象,改写故事走向,力图找到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连接点。

  其中以展现朱买臣与妻子破镜难重圆的《玉天仙》故事母本尤为观众所熟悉。这个故事,在京剧里叫《马前泼水》,在昆曲里是《烂柯山》,而在有着八百年历史的梨园戏残本里,又以《朱买臣》留存下来。不同剧种带来各色唱、念、做、打丰富演绎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的人物性格与结局。在破镜重圆与覆水难收的岔路口,走向谅解宽容、恶有恶报的不同主题终点。

  而这一版《玉天仙》中,逼朱买臣写休书的玉天仙,并非只是嫌贫爱富的恶人,而是在穷困潦倒的绝望中,不得不谋求一丝生机的底层妇女。朱买臣贫贱时的“懒惰”与闻达后的“冷漠”,也让他不再只是被背叛的“受害者”。荣广润说:“看得出来,主创不是为作品擅下某种定义,圈定一个主题,而是通过展现丰富的人物侧面,引发观众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的答案。”

  表达创新:“黑匣子”全新场域带来想象力的自由释放

  与文本创新相对应的,是舞台表达的自由驰骋。

  《再生·缘》中运用了当下国际戏剧界流行的沉浸式戏剧形式,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也让西洋乐器成为越剧唱腔的“和声”。而这样的方式,恰与长江剧场 “黑匣子”的气质相吻合。而近乎“零距离”的观演体验,也更考验着戏曲演员对于表演尺度的把握——如何以更细腻的程式唱腔之美,带动观众的情绪。

  《青丝恨2018》则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故事的开头,是敫桂英来到海神庙向海神老爷申诉冤屈。带着对爱情的绝望,她将祈盼王魁归来而点燃的长明灯一一推倒。一上来就用这悲情一幕给观众以震撼。这样由果导因的倒叙虽然不是当代舞台的独创,却在小剧场的场域中,以更极致的处理,将为观众带来新的欣赏体验。“敫桂英被抛弃的绝望不是我们要表达的重点,怎么会走到如此境地才是我们所要表达的中心。”作为该剧的导演之一,赵端希望以这样的叙事结构,在揭秘的过程中,引起现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年轻人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似乎想把所有想尝试的新手法、新表达熔于一炉。这样一来,是否会让本就不大的舞台、本就不大的体量显得太满,进而失焦?面对记者的提问,荣广润反而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正处在创作起飞阶段的青年主创富有激情与想象力,而小剧场就是他们戏曲创新实践的实验场。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审美、不断创新探索也没有标准答案,更不会是“完成式”。而青年人在作品实践中要敢于试错,在创新探索的道路上探索创新、打磨修改,也是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方“自由呼吸”的空间。(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编辑: 晓凡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开幕 传统剧种创新发展“进行式”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开幕 传统剧种创新发展“进行式”,其中以展现朱买臣与妻子破镜难重圆的《玉天仙》故事母本尤为观众所熟悉。《再生·缘》中运用了当下国际戏剧界流行的沉浸式戏剧形式,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也让西洋乐器成为越剧唱腔的“和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