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家宝藏2》12月将推 文化类综艺如何做好差异化?

2018-08-11 10:36:00来源:人民网-娱乐频道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要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节目应放在显著位置,吸引广大青少年观看。”

  的确,从《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到《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文化综艺类节目越来越多地走进观众视野,文博探索类综艺——《国家宝藏》的总导演于蕾认为,文化类综艺要注重个体定位及差异化发展,好的文化节目一定是雅俗共赏、科普大众的。“只要是节目内容、形式好,无论是哪个年龄层的受众都会喜欢。”

  诞生于2017年的《国家宝藏》第一季,截止目前,豆瓣评分已超9.0,80%的网友给出了五星好评。是什么吸引了如此多的青少年关注?它的创作初衷、制作流程是怎样的?人民网记者专访到该节目总导演于蕾,一起来听她讲述《国家宝藏》前世今生的故事。

  两年零七个月《国家宝藏》怎样诞生的?

  “这档节目的推出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于蕾告诉人民网记者,最开始《国家宝藏》定位是一档探宝类真人秀,但随着一年多的深度调研,节目组、专家组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后,这档节目,除名称没有变,模式、人员组成结构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中央电视台为鼓励内部创新,多出精品栏目,举办了第一届央视创新大赛,无论是谁,一旦申报内容入选,台里便会给主创人员提供赴英培训机会。那一年,是于蕾来央视的第13个年头,从《非常6+1》《回声嘹亮》,到连续四年春晚的总撰稿人,敏锐的观察力与对综艺独特视角,这一次让她将目光锁定在传统文化领域——博物馆中的文物,名字就叫《国家宝藏》。

  一个半月的“游学”,于蕾探访了英国多家博物馆,从中她深切的一个体会便是当地博物馆与老百姓生活的紧密相融。“年轻人可以在里面谈恋爱,艺术家可以在里面画素描,孩子们通过提交申请,还可以在里面露营,真正地体会一把’博物馆奇妙夜’……但我们的博物馆,似乎总与老百姓若即若离。”带着这样的思考,回到北京后于蕾发现她申报的项目已被列为全台重点创新项目,《国家宝藏》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

  34个省市自治区,4900多家博物馆,如何筛选、如何甄别,于蕾到处“取经”。收藏家马未都、作家冯骥才、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直至一年后,她见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听了于蕾的想法,单霁翔问她,“你知道中国有八家首批国家重点博物馆吗?”于蕾愣了神,直言并不了解,单院长建议,如果真的要推出《国家宝藏》,第一季最好先以这八家为主,因为它们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代表,馆藏文物亦属精品中精品,“1+8”(故宫博物馆+八家国家重点博物馆)的内容模式由此确定下来。

  模式确定下来,由谁担当串联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001号讲解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于蕾顺理成章地想到了曾在2014年春晚时共同奋战了7个月的张国立。“我给国立老师发了条微信,说了我们酝酿了一年多的节目想法,然后弱弱地问他:可能很累、很难、很占时间,而且报偿很微薄,有没有可能……?他直接打断我说,咱们不谈钱,把这么有意义的事儿做好才是正道,等我回北京面聊。”于是,张国立成为后来观众们津津乐道的《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

  随即王凯来了、段奕宏来了、黄渤等许多一线演员纷纷加盟,以“国宝守护人”身份现身其中。于蕾将节目的定位成“全民性、互动性、科普性。”多媒体的视效给观看节目的观众带来新鲜感,动人细腻的文物传奇故事吸引了青年人的眼光,跟着节目一起做笔记、看展览,走遍《国家宝藏》中推荐的九大博物馆、为27件尘封百年的“国之重器”打call,《国家宝藏》在寒假期间成为孩子们的最佳选择,很多网友在《国家宝藏》官微上留言,“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

  《国家宝藏》第二季任重道远好节目更要做好基础工作

  第一季《国家宝藏》的大获成功,让于蕾深感压力,“现在《国家宝藏》第二季还在进行博物馆及文物的基础调研,这是节目的魂,急不来”。于蕾作为节目的导演笃定地回答。她希望《国家宝藏》第二季在今年同档期推出,“但好的综艺节目,是一步步做出来的,不能为了做节目而赶节目”。

  据统计,自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播出后,全国掀起一股走进博物馆的热潮,参与《国家宝藏》的9大博物馆参观人数增长了50%。2018年3月,湖南省旅游局一份报告中显示,在湖南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的大排行,省博物馆位列第一。于蕾认为大众是喜欢博物馆的,就如同读书一般,“只要我们用适合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去传播和引领,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文物是死的,只是被观赏和被研究的对象。但通过《国家宝藏》这档节目观众们知道,文物也有生命的历程,有灿烂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它还应该能健康地走向未来。”单霁翔院长在后期出版的《国家宝藏》同名书籍这样说,这代表一代“博物馆人”的心声,也说到了于蕾的心坎里。

  第二季的《国家宝藏》目前已经在确定博物馆的名单,“新一季的内容模式,仍将按照一家故宫博物院+八家重点博物馆的模式推进,在文物的考证上我们会更慎重。”于蕾坦言,在新一季中,多媒体应用技术也会进一步提升,“不仅让受众认识我们的国宝,而且还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好的视觉艺术享受。”

  “中国讲究’中庸之道’,平衡是最美的,每个文物都有它固有的文化基因,在展现这些’镇馆之宝’同时,也在展现人性。”于蕾坦言。2018年同名书籍的推出,给大家提供了更细致了解中国文物的窗口,而第二季,还将首次推出《国家宝藏》的手办、月历牌等衍生品,让《国家宝藏》真正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文化综艺如何定位?差异化很重要

  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与文物相关的文化类节目日渐增多,从中央电视台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到湖南卫视的《博物馆奇妙夜》,均收获到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于蕾认为,这类文物类综艺节目的推出,受众的喜爱,代表了人们对自我文化认知度的提高,代表了人们对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与热情。

  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播出时,黄渤、周冬雨、易烊千玺等在内的诸多一线艺人变身“国宝守护人”,起初有人担心流量明星会抢了国宝的风头,然而大家并不知道,在创作中导演组坚持了一个原则,国宝是这个节目的绝对主角,而27组嘉宾也深谙“国宝守护人”这一身份的重量和责任,没有一个人谈及任何与国家故事无关的个人信息或话题。“时至今日许多人都为参与《国家宝藏》而感到骄傲,也许是他们让年轻人走进了这档节目,但节目本身让这些年轻人留了下来。”于蕾说。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但收视率、口碑却参差不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于蕾有着自己的一些理解。

  “大家不能过于追求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最大化、市场效益最大化,节目的品质至关重要”于蕾说,好的文化类节目,一定是雅俗共赏的,一定是大众普及的文化节目,节目与节目之间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选题决定节目辐射的广度,固定的人群、完整的自我表达与价值,是节目成功传播的重要标准。

  “我们经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似乎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正好在这个时间结点上,我们更该放慢脚步,思考我们是谁,我们的特点是什么,整个民族的认知是什么,谁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滋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让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孩子们需要去思考,我们更是如此。”于蕾最后说。

编辑: 王启慧

文化类综艺如何做好差异化?

《国家宝藏2》12月将推文化类综艺如何做好差异化?,一个半月的“游学”,于蕾探访了英国多家博物馆,从中她深切的一个体会便是当地博物馆与老百姓生活的紧密相融。”单霁翔院长在后期出版的《国家宝藏》同名书籍这样说,这代表一代“博物馆人”的心声,也说到了于蕾的心坎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