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清明节怀念故人 听听这些文化名人最后的“声音”

2017-04-02 09:13:00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文艺星青年按】伴随着春风,清明节将如约而至。这一天,人们纷纷回归故土,祭奠先祖与亲友,表达对故人深深的思念。此时,翻看故人生前留下的一封家书、一段诗文,会倍感珍惜。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们作答“死亡”这道命题时,曾留下怎样的人生感悟?请随小编一起来听听这些文化名人最后的“声音”。

  鲁迅

  1881年-1936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

  鲁迅先生生前论敌如云,遭受四面围攻,却愈斗愈勇,毫不手软,痛打“落水狗”,威风凛凛,剿灭“夏三虫”,势如破竹。临终时他还意犹未尽,留下遗言:“一个也不宽恕。”颇有来生再战的意思。

  钱钟书

  1910年-1998年,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钱钟书

  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社会、对自己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到他对死亡的态度。钱钟书的遗嘱中所体现的,正是他自己对人、对事的那一份清淡简约。他在生命结束时又当了一回智者,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杨绛

  1911年-2016年,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

  著名作家杨绛在生前交代过自己的身后事,她选择了和丈夫钱钟书一样“不设灵堂,不留骨灰”。杨绛先生对生死的豁达从容如同她的作品一般,沉定简洁,雍容优雅。

  杨绛曾在自己百岁寿辰时感言:“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随时准备回家。”

  沈从文

  1902年-1988年,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沈从文

  沈从文临终前,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他回答道:“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沈从文的墓碑上写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墓碑背面是张允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后一字组成了“从文让人”是他一生的写照。巴金在沈从文死后曾说:没有哭泣,没有呼唤,也没有噪音惊醒他,人们就这样平静地跟他告别,他就这样坦然地远去。

  【1】【2】【3】

  下一页

编辑: 胡莹莹
关键词: 声音;大鹏;文学研究家;文化名人;沈从文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