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时候说过:“每隔五十年,就是人类合上历史教科书准备遗忘的时候。”可以说,一部关于战争的有诚意有质感的影片,就是一次痛苦而深沉的警示:是时候从尘封的角落里翻开那本被遗忘的历史书,去追溯和回顾历史了。从这个角度讲,《长津湖》的出现正逢其时。

影片迄今已经创造了44.2亿的票房,观影人次9142.5万。懂电影的人都知道,不能把一部故事片当作历史来看。电影的贡献在于唤醒人类的共同记忆、塑造人类的集体感知。当面对长津湖这一极其特殊的题材的时候,我们观看这部电影,谈论这部电影,经由这部电影所构造的集体感知路径,回溯、深入那段被尘封的历史,理性沉思,观照现实,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价值。

在历史反思的层面,影片试图传递出“以战止战”的和平愿景。关于这场战争,打,还是不打?影片给了全景式的呈现,也包括领袖艰难决策的过程。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是:“这场仗,我们这一代人打了,下一代人就不用打了!”

这甚至可以解释美军的困惑,他们没有想到一场计划在圣诞节就结束的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对手不是朝鲜。所以,美军将领总结说: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跟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军士兵曾经谈到长津湖一战:他们突然发现漫山遍野都是没有部队番号的士兵,有的还非常年轻,他们奋不顾身地冲锋,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毫不惧怕。他们不明白,志愿军奋不顾身的牺牲,到底是为了什么?志愿军的同仇敌忾从何而来?

如果答案是:为了不再打仗,也许就能解释7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同仇敌忾的仇恨,是对战争本身的仇恨。这仇恨不针对个人,因此,当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为了成为英雄拼命杀敌的时候,吴京饰演的哥哥伍千里阻止他开枪杀死已经受伤的美军士兵,他说:“有些枪,可以不开。”

在此价值观和基础之上,影片对英雄的塑造不是“战狼”式的,而是相对严格地按照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

英雄天赋异禀:伍氏三兄弟各有所长,就连小弟伍万里,也有一手投石绝技。

接受使命呼唤:伍千里背着哥哥伍佰里的骨灰回家,为了给住在船上的父母盖房,刚到家,就收到了部队的命令出征。对“家”的渴望,牢牢根植于中国观众的基因中。伍万里偷偷跟踪伍千里上了前线,被征兵入伍。伍千里深知战争的残酷与痛苦,最小的弟弟也要从军,他的内心是挣扎的。但“英雄”的定义,就是注定要去承担必须承担的使命。因此,伍千里带上了弟弟。

英雄经受磨炼:有观众会觉得火车上的一段略微冗长,但在英雄叙事之中,这一段又必不可少——这是英雄初出茅庐接受训练的时刻。想想《黑客帝国》中尼奥被唤醒,跟随墨菲斯接受训练的一段戏,就可以理解伍万里在火车上与老兵的冲突、成长和融入。火车的意象,也是被称为穿插连的七连的象征。因此,这一段旅途,是高度浪漫主义化的理想之旅。

英雄需要精神导师:在伍万里作为英雄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哥哥,还有两位精神导师,一位是段奕宏饰演的打不死的英雄,当伍万里向他致敬时,段奕宏却呵斥了他:“哪里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士兵的荣誉!”这也是影片英雄主义塑造的过程中去“战狼”化的努力。第二位精神导师是胡军饰演的雷公,胡军奉献了极其动人的演技。且跟草蛇灰线的伍佰里之死形成了呼应:伍佰里之死,在连队中是一个秘密。直到雷公牺牲,这个谜才解开:雷公和伍佰里一样,都只剩了半截身子,在极其痛苦的情况下死去。伍佰里甚至恳求弟弟给他一枪,终结他的痛苦。雷公之死,是经典叙事中高潮场面到来之前的时刻:主人公失去了重要的人,他必须面临选择,直到他也做出终极的抉择。

然而,影片注定没有属于胜利者的高潮。长津湖之战对双方都是极其惨烈的牺牲。张涵予饰演的宋时轮,状态一直都像那个百年难遇的寒冬一样沉郁:他心爱的士兵还没有面对敌人,就因为寒冷而被冻死。从这个角度讲,“冰雕连”的出现,是影片真正的高潮:那一瞬间,战争的残酷、牺牲的壮烈、反思的力度,在凝固的画面、沉郁的调性、深沉的痛苦中得到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