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记者王红霞)中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日前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会议决定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如今,在福建省泉州市,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泉州市开元寺塔(图源自CFP)

  千年古城的宋元遗迹

  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世纪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泉州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据了解,“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包括了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

  这22处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见证着宋元时期泉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宋元时期,各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者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来自不同地域、信仰不同宗教的商贾汇集于此,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共同促成了这座东方大港的繁荣,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在泉州与中华文化交融互鉴共存,成就了这座城市多元、开放、包容的特质。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这一世界遗产展现了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人民坚韧不屈、顽强拼博、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合作共赢精神特质的体现。”

  “泉州以生动的历史实证讲述了开放、互信、对话、融合的重要意义,为世界提供了有关地区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中国方案,也彰显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卓越努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向记者说道,泉州系列遗产完整地呈现了10—14世纪在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见证了这一体系在泉州积淀而成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

  20年申遗道路的创新保护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入选世界遗产经过了长达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自2001年开始,泉州踏上了筹备“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申报世遗的道路;2006年,泉州申遗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泉州市牵头联合多个城市,全力推进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2018年,泉州首度申遗,“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单独申遗失利。

  2019年初,泉州项目卷土重来,被确定为我国2020年唯一申报项目,申报名称也被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新的申遗团队重新编制了申遗文本,在原来申报项目16个遗产点的基础上又新增了6个遗产点,提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展示了泉州在宋元时期(公元10至14世纪)作为海洋商贸中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由一系列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等组成。

  这长达20年的申报过程,也是福州市不断加强泉州系列遗产的创新保护过程。

  “官方主导、社会参与是泉州遗产经历千年能够完整保存的根本所在。”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表示,22处遗产点中多数属于功能仍在延续的活态遗产,泉州市组织、支持开展传承活动,重视保护与遗产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群众通过活态传承更广泛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同时,推动遗产保护进村规民约、进千家万户,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的自觉,形成千人讲解志愿者、千人一线巡查员、万人爱遗护遗热心人士,涌现了许多泉州人民爱护遗产的事迹,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全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要情感元素。

  据了解,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泉州市就意识到保护古城风貌的重要性,并始终将“保护古城、开发新区”作为城市规划保护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保护立法和规划设计,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使古城整体风貌得到妥善保护,树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

  近年来,福州持续推进古厝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在古厝集中片区陆续推出了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等17个历史文化街区,先后修缮古建筑、历史建筑1300多处,保护整治261条传统老街巷;通过“古厝+非遗”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旅游商业融合连片发展,让古厝在得到保护的同时“活化”利用,持续释放活力。

  现在,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作为世界遗产申报的缓冲区,通过实行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家园式共造,逐步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古城历史风貌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呈现。

  旅游打卡成为新潮流

  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公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消息公布当日,泉州旅游关注度环比上涨45%。去哪儿数据显示,从7月26日11时开始,以“泉州”作为关键词的搜索量上升了6倍之多。

  据数据显示,进入7月以来,全国各地前往泉州的机票预订量已经恢复至2019年水平,达到2020年同期的3倍,平均支付价格为632元,与2019年持平。与此同时,前往泉州的旅游产品预订量也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达到2020年的4倍。

  泉州申遗成功,为游客了解泉州及宋元时期中国海洋贸易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更多人关注到泉州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

  同程研究院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游客在旅行中对文化的诉求逐年提升。随着我们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游客对于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兴趣也与日俱增。成为世界遗产,也对景区和目的地的知名度有着较大影响。“泉州申遗成功,为游客了解泉州及宋元时期中国海洋贸易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也将为泉州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旅游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如何确保和游客量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

  “我们采取游客量、游客日承载量和瞬时承载量监测以及现场巡查、游客行为管控等措施,持续开展旅游管理,引导游客行为。”周真平介绍,各遗产点分别制定了旅游管理应急预案和疏导方案,保障遗产安全和游客安全。

  据悉,泉州市正在完善建设遗产点统一的网上预约平台,注重构建多种预防体系,在保障游客体验同时,确保文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