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连5月27日消息(记者 葛运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连庄河市第六初级中学的学生基本都是“锄禾”的农民的后代,他们的父辈们粗壮结实、轻松驾驭镐头、铁锨、镰刀的手,到了这一代,许多学生的手纤细如葱,除了读书,不知农活为何物。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5月5日,这一重要信息甫一发布,立刻引起庄河市第六初级中学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这所学校率先带学生“走进田野”,让学生学会农具的使用,让农民的后代重新拿起了了镐头、铁锨和镰刀,这一创新之举可谓开了全国许多学校“劳动课”的先河。

学生走进田野,学会了农具的使用(央广网发 庄河市第六初级中学供图)

因地制宜搭建劳动平台

庄河市第六初级中学教导处主任杨春鸣告诉记者,“六中”辖区内有十六个自然村,几十个自然屯,有两个社区。根据学生居住的地域特点,学校精准贯彻落实省市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制定了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劳动方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搭建劳动平台,迅捷及时地把劳动教育放到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校学生800多人,有三分之一学生居住在村屯,学校为这部分学生精心设计了‘走进田野’劳动方案。”杨春鸣说,学校布置了适合学生特点的劳动清单,让学生学会农具的使用和简单的春播秋收技能。

学生正在学会使用塑料薄膜种植土豆(央广网发 庄河市第六初级中学供图)

八年二班班主任任延艳老师告诉记者,早在3月28日,就按照居家劳动方案中的“走进田野”内容,为班级16个居住在村屯的学生设计了春播作业和生产工具的使用作业。“这个操作起来难度小,安全系数高,比如会使用塑料薄膜种植土豆、大蒜、洋葱等,再就是让学生掌握种玉米的技能,学生学会播种、培土等技能。”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简单的劳动工具,比如木头滚子、锄头、铁锨等。

劳动让学生感受快乐

在劳动中,任延艳还让学生们向爷爷奶奶请教一些庄河地区的农谚俗语,特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农谚俗语,如“谷雨种大田,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让学生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同时也丰富了生活常识,厚植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农活(央广网发 庄河市第六初级中学供图)

说起居家劳动的收获,八年二班的学生肖长清说,近期虽然有线上学习任务,但是也有快乐的线下劳动,他学会了一项极具挑战的农活——“打滚子”。就是用一根实心圆木和一根粗糙的麻绳,构成了一个重量级的农作工具。肖长清说,他喜欢这种感觉,有时候有些压抑和寂寞的心也得到了久违的舒畅,这才发现,劳动能让我们快乐,生活如此美好。

学生们从劳动中体会到父辈的艰辛(央广网发 庄河市第六初级中学供图)

此外,针对校内的城区学生的特点,该校还设计了“锅碗瓢盆交响曲”作业清单,包括整理内务、清扫卫生、种植植物、学做主食、学做菜肴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家庭的一方小天地里,以劳动助力成长。

教师:让孩子有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八年六班班主任刘坤表示,数字时代的学生,接触原味生活的机会太少,所以,个别学生思想意识有些滑坡,比如遇到事情爱斤斤计较,自私冷漠,不善于聆听等等,所以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摆脱这一桎梏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实践的最佳途径就是劳动。

劳动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活(央广网发 庄河市第六初级中学供图)

作为70后,杨春鸣说,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后代。如今这些学生的视野里,没有了袅袅炊烟,忽略了鸡鸣桑树、狗吠乡夜;遗忘了蛐蛐的低吟、蟋蟀的浅唱;作文素材少得可怜,除了学习,依旧是学习,不少孩子的优秀的品质缺失了。

校长曲乃玉告诉记者,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有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距离。推行劳动教育课程,是继“双减”政策实施后,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此举推行正当其时,得到了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由衷赞同。

编辑:葛运福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