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长海县往年放海灯场景(央广网发 张忠民 摄)
  央广网大连2月24日消息(记者贾铁生)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当地渔民有个习俗,传说农历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这一天放海灯是海岛人及渔户给海神娘娘送灯的庆典活动。每到傍晚,渔家人便带着自制的小灯船,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渔港岸边,将插着被点燃蜡烛的小船放入大海,小船随风向海中漂去。灯影水光,互相辉映,庄严而神秘。接着,渔民们祈祷一年的渔事活动平安丰收。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放海灯民俗》传承人李长运和他的海灯作品(央广网发 长海县宣传部供图)
  说起放海灯,不得不提起家住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镇的李长运,今年78岁的他作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放海灯民俗》传承人,也是制作海灯的能人。
  李长运有过10年出海的经历,由于从小爱好绘画,经常手绘各类渔船和渔民劳作的场景,这为他制作海灯积累了早期经验,加之,他的父亲是个制作能手,在父亲的帮助带动下,对制作海灯的流程越来越熟练。以木条、KT板等为主材制作而成的航母战舰灯、大架渔轮灯、邮轮灯、大货轮灯、大龙舟灯等配装电子动力的单、双螺旋桨渔灯,还有数量充足的古船、游帆、小海马等十余种中小型渔灯都不在话下。
李长运制作的海灯作品(央广网发 长海县宣传部供图)
  为了更好地研究制作海灯,他经常去图书馆查找书籍、资料,去市场调研百姓所需的渔灯样式,儿孙也经常帮助他下载资料,跟他学习制作海灯。在李长运家中,2本近百页厚并十分精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海放海灯民俗》图文台账和档案详细记录了2007年以来,他制作海灯的模型、放海灯民俗传统、参加活动以及各级各类荣誉等内容,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和努力,老人沧桑的手翻开每一页都如数家珍。
  在他家楼下的10平方米的“小厦子”里,制作海灯的地方只有5平方米,对他来说却蕴含着“大乐趣”,有4个小学生徒弟也是在这里向爷爷学习技艺的,他们被爷爷钻研的精神所感染,也对海灯制作充满兴趣,现在都掌握了简单的海灯制作方法。
李长运制作的海灯作品(央广网发 长海县宣传部供图)
  李长运每年会制作150个至200个海灯,参加展出的有20余个,剩下的都能卖掉。在大长山岛镇商业街,他的女儿和儿媳妇站在红彤彤的海灯前,不用吆喝也会有很多百姓前来询问购买。李长运介绍,如今长50至60厘米,宽20至30厘米的中小型海灯很受欢迎,价格30元到280元不等。每年正月十一就有百姓购买,正月十三是销量最大的时候,去年,制作的海灯都不够卖,海灯的畅销让一家人心里感到充实而幸福。
李长运制作的海灯作品(央广网发 长海县宣传部供图)
  今年,在由长海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县文化馆承办的长海县海灯制作评比活动中,李长运制作的海灯从近3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证书和奖金是对他实力的认可。正月十三,所有海灯作品在县文化中心一楼展厅进行为期20天的展示展览,让非遗文化走进海岛百姓心中。
  自2013年,李长运被评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放海灯民俗)代表性传承人后,心情愉快的同时,也认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经常与其它地方的民间能手互相交流,不断改进工艺,表示将尽自己最大努力传承手艺,对作品外观结构、整体布局、制作工艺等加以创新,做好传帮带工作,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将优秀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而他今年首次用秸秆制作而成的海灯就是一种创新。每到正月十三夜幕降临,李长运站在海边,望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海灯缓缓漂动,思绪也随记忆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