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3月5日消息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发展生产专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近些年来,渝北区供销社纵深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扎实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渝北区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央广网发 林晨摄)

“原来家里的地撂荒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家住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杨三全说,他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早年种些玉米、谷子,勉强维持家庭开销,可儿女长大成人后都到了城里工作,再加上他和老伴儿年纪大了,繁重的农活确实也干不动了。面对着被撂荒的几亩地,杨三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其实,在早些年的青龙村,像杨三全家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据统计,2017年青龙村户籍人口517户、1261人,外出流动人口853人,占68%,全户外出占农村居民家庭户的比例高达41%,“三荒两闲”的情况非常突出。

鉴于这种情况,青龙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着眼于消除村民对于土地入股变动的顾虑,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于2019年建立了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将土地经营模式由零散耕种改为集中经营。

合作社资金互助部部长梅燕介绍,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517户农户以2350亩土地入股,303户农户以151.5万元资金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30万元资金入股,共同发展青龙村柑橘种植产业。

柑橘种植基地(央广网发 林晨摄)

“我是采用了两种模式,一方面拿家里撂荒的土地入了股,另一方面又投入一万元资金入了股。”杨三全说,自加入合作社以来,每年年底都有分红,再加上他平时到柑橘园里务工,一年算下来能有四千多元的收入。

“现如今,撂荒的土地被利用起来了,收入也提高了,我们村民是既省心又省力。”杨三全笑着说道。

据了解,为了增强农业服务综合实力,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还购置了履带运输机、收割机、履带挖机、乘坐式割草机等农机100余台,并成立了农机专业服务队,按照镇供销社的总体安排提供社会化服务。

“目前,我们种植的有大雅柑、沃柑、8号血橙、爱媛38号等中晚熟柑橘品种,通过丘陵山地无人果园管理平台进行科学化种植管理。”梅燕表示,2022年,全村1500余亩柑橘试挂果,预计年产量将达到150吨,总产值将超过90万元,预计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丘陵山地无人果园管理平台(央广网发 林晨摄)

近年来,渝北区聚焦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创设“一社三部”,探索出了“三社”融合新机制。

“‘一社’即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三部’就是在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互助部。”渝北区供销社主任辜夕尹介绍,三个部门职能分工明确,在生产管理、农资供应、销售拓展、融资贷款等环节相互配合,确保日常管护到位,及时解决具体问题,最终达到生产出优质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渝北区范围内已建成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59个,农民以土地入股的面积达到了87000亩,资金入股1300多万元。接下来,渝北区供销社将进一步扎实开展“三社”融合发展工作,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强基础、赋新能。

编辑:王健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