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束是成功的全部,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年是初一和高一。因为起始年级往往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最严重的一年,也是身心发展最显著的关键时段。
  每一次升学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场复杂的转型,学科数量和难度的变化、学校环境和管理模式的变化伴随着孩子的身心快速发展,各种新的任务和要求常常使得孩子应接不暇。家长需要在重视这个关键时期,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的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对处于困难中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和干预。但在实践中,家长朋友们却常常会错过干预问题的最佳时机,等到孩子的学习状况已经非常严重时后悔莫及,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们容易被以下四种的“假象”所迷惑。
  新学校的各种不适应
  在新学期开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每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适应”往往是孩子安抚家长最“理直气壮”的理由。客观上讲,孩子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老师、学习内容、学习难度,需要对自己原有的学习习惯进行必要的调整,加上学科难度的提高,分值上有一定的下滑是很正常的事。但上述过程在每个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如果适应的过程对于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或者适应期特别长,就需要家长引起警觉并及时与老师及时沟通。
  抢跑优势
  有些孩子会在开学后出现明显“高开低走”的现象,刚入学的时候学得特别轻松、成绩非常好,但很快这些优势就不复存在,甚至陷入学习困顿的状态。有这种情况的孩子往往在开学前已经用各种方式超前学了一些新知识,所以就具备一定的“抢跑优势”。在新学段的起始阶段,除了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承上启下外,教学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有所提升。孩子在上个学段超前学到的往往只是知识,如果开学后掉以轻心,在转型期没有习得新的学习方式,那么当教学难度逐渐加深、教学进度逐渐加快后,孩子的学习自然就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超前学习的情况,在分析成绩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能因为初期的优异成绩而盲目自信。
  孩子已经长大
  每当孩子进入新的学段,作为家长难免会有一种松一口气的感觉,认为已经孩子长大了,学习应该会变得更自觉。但其实仔细想想,从上一个学段毕业到新学段开学,中间也就只有轻松、漫长且无考试压力的暑假,孩子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在这个过程被强化和改进,我们不能指望一套新的校服就可以把好的学习习惯穿到孩子身上。一般来说,即使是学习习惯很不好的孩子,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也会选择先“装一装”,但很快就又恢复原状,“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孩子到了新的环境,接触新的同学、新的想法,很容易沾染一些坏习惯。而作为新接手的老师们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的过去,所以很难把孩子的变化及时的和家长沟通,这给了一些孩子“可乘之机”。
  名校啥都好
  作为家长,千万不能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名校”就万事大吉,再好的学校也很难让学生百分之百成才。比如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有优质的教学水平,与之相伴的还有教学进度快、教学起点高,往往作业负担较重、考试难度较大;再比如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高当然会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但这也就意味着竞争烈度会更大。“名校”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名校”里感受到优秀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孩子们也会背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而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关怀。
  那么作为家长,在孩子升学后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方面,家长需要主动与老师沟通,时发现孩子面临的困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有一些问题是孩子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比如“校园霸凌”、“早恋问题”、“沉迷游戏”等,这些难题常常也是孩子们极力掩饰的秘密,等家长和老师觉察到问题时往往已经非常严重。当孩子处于困境时,学习成绩的剧烈变化往往是我们能发现的最明显“症状”。因此家长在分析孩子学习成绩时切不可仅仅把问题停留在分数本身,而错过了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契机。家长面对孩子学习状况的变化,既要理解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的种种不易,又要防止孩子利用家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钻空子”。
  另一方面,及时的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逐渐少用力,但一定要多用心。尤其是孩子在学习成绩有较大波动时,承受的心理压力使得孩子更加敏感,家长们要给予孩子更多温暖、耐心和支持。
  中考那一天,笔者在给初三的家长朋友们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如果你能从初一入校开始就像今天这样关注孩子的一切,那么你的此刻心情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忐忑不安。如果孩子进入高中之后,你还能保持现在的这份关注,那高考的时候就一定能胜券在握。中考和高考的满分为什么都恰好是750分,那是因为三年期间除去暑假、寒假、周末和节假日,在学校是时间加起来差不多就是750天。真正的中考、高考不是发生在六月的那几天,而是在入学之后的每一天。同样的道理,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光中,父母们要用自己的智慧看穿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假象,用持续的关注与爱陪伴孩子的成长。
  (文/重庆八中化学组教师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