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央广网发 视频会议截图)

央广网北京9月3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最高人民法院3日发布典型案例,集中展示近年来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民营经济所取得的成效,同时发布相关数据。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介绍,近年来,各级法院充分运用司法重整制度,帮助危困企业焕发生机。“充分运用司法重整这一制度工具,引进战略投资、先进技术,进行债权债务股权重组,帮助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危困企业摆脱债务危机、流动性困境,实现涅槃重生。截至2020年底,就有30多家债务总额在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完成司法重整,扭亏为盈。仅2020年,人民法院通过司法重整共计盘活资产4708亿元,让532家企业重获新生。今天发布的重庆力帆股份、广西正菱集团以及江苏刚松司法重整案,就是通过司法重整,使企业获得重生的典型。”

2017年以来,人民法院仅以网络司法拍卖的形式共实现债权1.69万亿元,节约佣金523.5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债权占相当大的比例。浙江嘉兴桐乡法院、北京海淀区法院、广州中院等法院的做法得到最高法的肯定。

刘贵祥介绍:“桐乡法院把5G、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于‘活查封’,体现了智慧法院建设助力善意文明执行的成效。海淀区法院依据当事人的申请保全了7800多万元,但根据实际情况以500多万元为单位分成14笔‘滚动解封’,实现了‘以保促调’,也避免了被保全人因大额资金被保全而陷入僵局。”

最高法还强调,加大对恶意违约、逃废债务、侵犯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治力度,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令五申禁止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处理好打击犯罪与保护有关企业合法民事权益的关系。合理调整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对“砍头息”、职业放贷、高利贷、套取金融机构信用转贷等不予支持。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预防化解金融风险,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