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4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关于印发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的通知》(下称《指南》)。新版指南将“全员检测”变为“区域检测”。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之前的“全员”表述,容易让大家误解为在全市范围内搞大规模检测,这次修订,改成“区域”,更加突出强调科学和精准地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

焦雅辉说,针对当前奥密克戎毒株传播更快、隐匿性更强的特点,为了更加提高早发现的能力,这次在核酸检测时间方面,也作了相应的修订,要求在更短时间内尽可能早发现感染者,控制传染源。

与第二版相比,新版还修订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作出这些调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23日就此接受记者专访。

吴浩的名字广为大家所熟知,更多是缘于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特殊经历。疫情初期,吴浩和相关专家提出了“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的建议。

吴浩频繁奔赴各地疫情防控一线,指导社区防控工作,参与了11个省份,20场重大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在吴浩看来,新版《指南》将第二版中的“全员”修改为“区域”,可以让核酸检测目标更为明确。吴浩说:“区域是有几个定义的,区域既可以是全员,也可以是小部分、小单元,这样可以让各个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防控策略,而不是‘一刀切’。”

未来什么情况下会采取全员核酸检测?吴浩进一步分析:“一个地方出现了多点疫情,规模性反弹,又没有明确来源的,这个时候做流调意义不是很大,必须要第一时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及时发现病人。之后再采取流调方式,找相关点位,否则将错失时机。所以区域核酸检测是含全员核酸检测的。”

《指南》中的“区域”可能小到一个楼栋,也可能大到全市范围,具体要由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研究确定,并动态调整。吴浩说,这样做可以有效利用宝贵的核酸检测以及社区的防控资源。吴浩表示:“这也是根据我们前期的经验和基础以及分级差异化的防控策略。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但是核酸检测也涉及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资源动员的问题,如何在核酸检测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又能减少对生活生产的影响,这是一种考验。”

新版《指南》还明确要求在划定区域范围内的核酸检测一律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这又是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吴浩说:“这是一个轮次的问题。现在奥密克戎传播非常快,如果不能在24小时之内完成,而是48小时至72小时完成,将导致这部分人在社会上流动后,另外一批人又加入到检测人群中,这将会因产生交叉,而无法清楚判断一定时间段内到底有哪些人感染。显示不出阳性病例是哪个时段感染的,或者还将产生密接或次密接人群,这对后面的防控将产生影响。”

记者注意到,在新版《指南》中防范区和其他区域取消了5混1,增加了20混1,吴浩说,这样做可以更好提高效率和效益。吴浩表示:“科技手段的进步可以做到这点,这样做并不降低筛查检测效果。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动态清零,很多人觉得好像看不到头,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在用时间换取空间,科技的发展,检测的效率,药物研发的进展,我们不断调整的策略都是一个目的:就是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用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22日表示,目前疫情处于高位平台阶段,疫情防控面临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严峻形势。目前我国多地采取了方舱医院的方式,收治轻型患者。吴浩认为,方舱医院模式有效缓解了当地医疗资源紧张问题,确保正常医疗服务需求。吴浩表示:“现在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较大,这些人不需要治疗也可能会恢复,但是他们具有传染性,如果把他们放到医院或者是住院又挤占了医院的资源,是浪费,可又不能放到社会上,而把他们放到方舱里集中隔离和观察,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说是最合适的。”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