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日消息(记者王妍 欧阳任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2020年12月31日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三牛精神”的时代内涵接续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强大基因,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2日推出《俯首黄土地,犇腾自奋蹄》,聚焦“三牛精神”和它背后的奋斗故事。

 

小雪已至,大雪将临。在甘肃省定西市的安定马铃薯产业园区车间里,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正通过全程自动化加工,被制成各种淀粉类产品,“飞向”世界各地,换回今天定西人的幸福生活。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仲说:“每天的马铃薯需求量达到6000吨以上,每小时至少要卸4车。”

定西是个怎样的地方?一百多年前,左宗棠曾有一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说的就是定西。联合国官员曾定义这里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沿着弯弯曲曲的硬化路上山,目之所及,全是一道道黄褐色的山沟。陡坡地既存不住水,也养不肥地。香泉镇陈家屲村老支书马俊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铃薯是这里的“救命薯”。但有了“救命薯”,也没得一顿饱饭。“八两苞谷面,人都吃不饱,放些土豆,就着苞谷面,才能吃饱。”

穷则思变,苦更须苦干。第一步就是修梯田,在陡坡上完全依靠人背肩挑。起初,大家伙都觉得不现实,马俊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他对大伙儿说,“我们党员带头,愚公移山,一定能干出一个新的陈家屲。”就这样,从1988年起,陈家屲村村民用5年时间,整修出了近2400亩梯田。

“咱们梯田修好是为了后代造福。每一个任务,共产党员都走在前列,第一个完成。”马俊说。

梯田里产出的马铃薯个头大,亩产比山坡上足足高出几百斤。都说要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在马俊看来,找对了路子,这“艰苦奋斗”才不只是苦,它让全村人告别了饥荒。“原来陡坡地种马铃薯,地陡不保肥、不保水,也不爱长,修平了就是‘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了。”

在有限的土地上深度挖潜后,当地的粮食产量又进入了瓶颈期。1996年,马铃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推广到了香泉镇。一卷地膜14元,对当时的村里人来说是“让人肉疼”的高价,乡亲们都不敢轻易尝试。马俊咬咬牙,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贷款买来地膜,逐门逐院发出去。结果,新技术带来大丰收,村里人不仅实现了口粮自给,日子也从此宽裕起来。

马俊告诉记者:“推广地膜时(群众)还是对‘科学种田’不认识,咱们做工作就是为了群众着想。”

“为民服务孺子牛”不仅仅是七个字,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汗水与奉献。平整梯田、推广农技、扩大种植,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建起了一条完整的马铃薯产业链。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能力稳定在6.5亿粒以上。

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鹅卵石般大小的微型薯成串悬挂在长长的根茎上。这是专门用于繁殖高质量马铃薯“后代”的种薯,有了好品种,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和话语权。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回忆起1998年,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刚入驻香泉镇时,这里一年到头也产不出几粒合格的微型薯。

李进福说:“从一般的挨着地,到离地栽培,将近走了十二年。技术上的问题,不断地死苗,要知道什么原因死?可能是水的、空气的、肥料的、基质的,每一样工作要找出来没有两个月做不到。”

为培育脱毒种薯、预防土传性病害,十几年间,李进福和同事们不断尝试调整,先后研究出离地苗床、椰糠基质、雾培法等国际领先的栽培技术,发明了马铃薯茎尖剥离等专利技术,实现了微型种薯“零”土传病害。

截至目前,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已累计出口微型种薯7000万粒,占全国马铃薯微型薯出口总量的94.6%。李进福说,今年研究所原原种的产量已经达到1亿粒左右。“出口1000万粒左右,主要做七个国家。9000万粒卖到了中国的14个省,供不应求。”

守着黄土地,也可以产业兴旺,大展宏图。近年来,很多“85后”“90后”“新农人”返乡创业。

如今的香泉镇镇长马鹏就是个“85后”共产党员。在他心里,甘做“老黄牛”筑牢了马铃薯产业的基础,勇当“拓荒牛”让定西攀上马铃薯产业技术的高峰;而在带领群众安享小康、升级新生活的未来之路上,共产党员就是要做“孺子牛”,永远把为人民谋幸福放在心上。

“从香泉镇这个基地为出发点,这一线大概在六七公里,明年都是我们种马铃薯的地方,大概10300亩。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会拧成一股绳,传承好‘三牛精神’,带领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马鹏说。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王妍。“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采访中这句话时常回响在我的脑海。定西甩掉“苦瘠甲天下”的帽子,马铃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一步都闪耀着“三牛精神”“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精髓。新征程,向前进,唯有凝聚奋斗合力,才能不负期待,创造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