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记者冯会玲)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我国著名播音员、朗诵艺术家方明29日凌晨4时因病去世,享年80岁。从1960年坐在话筒前成为一名播音员开始,他的声音通过电波被亿万听众所熟知,是播音大家齐越心中“抒情的男中音”。

他曾多次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直播国庆盛典,他曾在舞台上诗情满怀朗诵唐宋名篇,他曾在话筒前播报共和国的诸多盛世华章,很多听众都不记得他原来的名字崔明德,但在心里深深地喜欢他收放自如、大气凝重的播音风格。广播是方明一生的挚爱,今天(30日)我们就用一些宝贵的声音来表达对他深切的缅怀和敬意。

方明:我是方明,1956年进入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学习。1960年,我从录音员成为一名播音员。播音是我一生最热爱的事业,在话筒前,我也有幸见证了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风云变幻,忠实地记录了我们国家每一次向前奋进的努力。

这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特别节目《声声守望》中方明老师的一段录音。一年前的冬日,他身体有些虚弱,为了录好这段声音,他用了最大气力录了很多遍,说不想给广播80周年留下遗憾。

方明:1959年,广播大楼建成。周总理去视察,对当时播联播的齐越老师和潘捷老师说,“广播大楼建成了,比起延安窑洞来,条件好多了,你们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

就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方明碰到了多位广播大家,齐越、夏青、潘捷、林如、葛兰……时隔多年,他一直不曾忘,当年齐越老师见他冬天冷得打哆嗦,脱下毛裤给他穿。夏青老师拿着稿件一遍遍叮咛:你要感觉到,才能播好稿。每一位老师倾其所有教他播音的赤诚,一点一滴都放在心上。

方明:这个“嗨”字我就不会,怎么学也不像。齐越老师就示范,他把椅子搬过来,把上衣一脱,跪在椅子上,“看,这就是那个豹子,把手伸进去,压一下嗨一下,你要有这样切实的感受,你在嗨的时候才真正像,要向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学习。”

正是这些一字一句的口传心授,让从零起步播音的方明一路从录音间播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方明:各位听众,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你们好!今天是10月1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纪念日,祝各位节日快乐!现在我们在天安门城楼上播音。

从入台就跟着方明学播音的于芳说,一起播音的那些年,她是在方明老师打拍子的声音里悟到了播音是讲究节奏的艺术。她说:“那时候一起录音,我坐在他旁边,当他激动的时候,能看见他的胳膊上一层鸡皮疙瘩就起来了,这时候他是动情了。方明老师带学生是比较爱示范的,你跟他一块播音,他有时候会给你打拍子,他一挥手就是这块的节奏不对。”

很多广播人都称呼方明老师是“方师”,看他在舞台上朗诵唐宋名篇,有人忍不住感慨:方师一上台,整个舞台就都是他的了。在舞台上收获无数鲜花和掌声的方师,在65岁那年遭遇重重的人生考验——胃癌。

于芳回忆说:“得胃癌以后去在北大医院做手术,当时手术之前医生都要跟患者见面交代一下。他说,‘我给你们背一首诗’,他就给人背《对衰老的回答》。”

我不要世俗的幸福,

却甘愿在艰难曲折中寻觅真金。

即使我衰老了,我也是骄傲的,

瞧吧,这才是真正好汉的一生!

“当时病房里很多护士、医生都被他的声音给吸引过来了,最后就说我们还想给他做工作,实际上他在给我们做工作。他用《对衰老的回答》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于芳说。

手术后不久,方明老师又精神抖擞地登上各种舞台,他说只要有机会,他还是想离他心爱的话筒更近一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子文说,看到方师出了ICU就又在病房里给病友们朗诵,他明白,对一位播音艺术家而言,话筒随时都在眼前。

“去年的5月12日,他病危,住到了ICU病房。我们说,咱们现在正是长征过腊子口,翻过天险,咱们接下来就会走向胜利了。他好像听懂了,后面几天的这种精神状态和各方面的身体状态就变得越来越好,可以在那给医护人员背诗。就觉得在那一刻,他不是在朗诵,而是一种生命的表达。”子文说。

方明老师80岁的生命划上了句号,而他留给亿万听众的那些宝贵的声音将继续在我们耳边回响。声声守望,永远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