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3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多个科研团队致力于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据统计,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特效药已经有六种,有多种药物完成临床前研究,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新冠特效药“特”在哪里?临床效果怎么样?

目前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的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展开,我国在这些技术路线上均有部署。

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就有多个科研团队进行不同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目前已有两款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款叫VV116,这是一种可口服核苷类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显示,VV116在体外对新冠病毒原始病毒株和变异株,例如德尔塔病毒等都有显著的抑制活性作用。一系列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实验显示:VV116的安全性较好,且无遗传毒性。

研究团队负责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敬山表示:“目前我们叫它候选药物,临床前研究全面完成以后,首先在乌兹别克斯坦获准开展临床试验,而且临床试验是Ⅰ期、Ⅱ期、Ⅲ期同时开展,现在在国内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们还在研究另一种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FB2001。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柳红表示,他们主要针对新冠病毒复制周期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靶标3CL蛋白水解酶进行创新药研究。FB2001就是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的一个活性化合物。

柳红说:“这个化合物具有非常好的酶的抑制活性,同时在新冠病毒中也有很好的抗病毒效果。2021年3月在美国进行了Ⅰ期临床研究,相关的工作也发表在《Science》上。”

据了解,针对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已经在筛选体系的建设、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以及后续小分子候选药物的研发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表示:“两个新药分别都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临床研究,我相信通过临床Ⅰ期、Ⅱ期、Ⅲ期不断验证,如果能证实我们的药能很好地保护新冠病人,对全世界的新冠病人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

另外,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联合研发筛选出的两种有效中和抗体药物BRII-196和BRII-198,已参与到我国700多例患者的救治当中。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介绍,研发团队已于10月9日向国家药监局滚动提交附条件上市申报材料,有望在12月底前获得批准附条件上市。张林琦表示:“从新冠恢复期患者血液分离得到的几百株抗体,筛选了2株活性最高、互补性超强的抗体,在国内外开展的临床试验中,展示了降低重症和死亡率78%的优异效果。”

同时,由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与丹序生物联合开发的中和抗体DXP604,在患者无其他药物可用的情况下,作为“同情用药”在北京地坛医院使用,患者使用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味觉、嗅觉恢复,肺部进展明显延缓或改善。部分病人已经康复出院。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中心副研究员曹云龙说:“我们的特点是通量比较高,筛选的数目比较多,得到的抗体速度相对较快一些。我们一直是世界上领跑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几个比较具有竞争力的实验室之一,所以我们这一次很好地结合了优势所长,运用到实际国家需要的应用当中。”

还有一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普克鲁胺”,从2020年9月起在巴西相继开启了三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对男女轻中症非住院患者的住院保护率为92%,并将重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78%。

普克鲁胺研发负责人马连东介绍,该药物可抑制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两个重要蛋白质——ACE2和TMPRSS2。“第一个是普克鲁胺可以调节这两个蛋白质的水平,让它们下降,这样会阻止病毒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进行复制。第二个是通过抑制炎症分子风暴来降低死亡风险。”

目前,普克鲁胺正在美国、巴西、南非、阿根廷、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开展治疗轻中症新冠肺炎患者的Ⅲ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时也在美国、中国、菲律宾、巴西等国家进行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Ⅲ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