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韩雪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作为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它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其中,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现在,仍有成千上万的“工匠”正在为这项伟大的工程日夜辛劳。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本期推出《匠心铸重器 “白鹤”舞金沙》,讲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我与工匠精神

梅琳:这么多大国重器,也还是离不开这么多带有工匠精神(的工人)这个基石。现在日新月异,我也觉得未来可期,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也算是我们用这种方式报效国家。

沿着又高又陡又狭窄的楼梯架爬上桥机,再坐进不足两平方的驾驶室,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白鹤滩机电项目部桥机班长梅琳听着对讲机中不时传来的指令,通过三根细细的操纵杆,把工程现场一件件成百上千吨的设备,平稳、安全地吊入指定位置。

梅琳:坐到这里好像很清闲,并不是,我们的脑、眼、手一直不停地在运作。不光要听指令,还要兼顾桥机的动态、地面的人和设备,因为场地是在变化的。

驾驶室里的工作,紧张、枯燥且孤独,梅琳倒觉得颇有几分亲近感。

梅琳:我的父亲是葛洲坝第一代水电人,他是起重工。那个时候觉得吊车很神奇,那么大、那么重的货物,轻轻一吊就起来,当时还很羡慕,很佩服我父亲他们这些人。

当年那个仰望父亲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吊装巨型精密装置的起重机司机。在白鹤滩水电站,全球最大发电机转子的吊装,正是出自梅琳之手——她可以把直径16.5米、高度4米、重达2300吨发电机转子的移动距离控制在1毫米以内。

梅琳:有时候起重工喊我停,我并没有停,为什么?因为钩子不在停的状态。在我心中它是有几个点位的,所以我在估量,以我的速度车还要滑行多少?我要跟这个点正好重叠,桥机停得就能稳。

这就像不低头看路,还要用不同的竹竿挑不同的水桶,而且每次都得做到滴水不漏。26年来,从在三峡水电站吊装1500吨转子,到在溪洛渡水电站吊装1800吨转子,再到如今的2300吨“巨无霸”……梅琳的吊装始终在向世界之最冲击。

梅琳:转子要落在定子机坑里,那都是上百人经过好几个月辛勤干出来的,如果因为自己的吊装晃动大了或者出现碰撞,一个是时间成本,设备损失也是很大的。

长年累月的起吊操作,在梅琳的双手和手臂植入了深深的“肌肉记忆”。

梅琳:精度掌握得好,调整的次数就少。每一吊如果能节约几秒钟,整天下来我可以节约多少时间?对施工的进度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以“秒”为单位的严苛,源自梅琳对这份职业的更高追求。去年,她被评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这份荣誉让她更加笃定,工匠们的坚持正在聚沙成塔、接续传承。

梅琳:就感觉到好像是引领了一种风尚一样,大家都在追求工匠精神。只能说我是这个行业里千千万万一个代表,但是对年轻一辈来说,可能他们就会有个目标。

如果说,把能够使发电机输出电流的关键部件——转子吊装到对应的定子机坑内,是机组总装前的最后一个环节;那么,定子下线,也就是定子绕组的安装,则是转子吊装前的最后一步。卷线队技术专责黎成,要为这道工序“亲手”制定一份标准。25岁的黎成只有两年的工龄,但经验却足得很。

黎成:绕组绑带绑完后还是有毛刺的,要对它进行打磨,到什么程度呢?摸上去不扎手。绑带跟线棒很近,我们只打磨绑带的区域,打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不能打磨到线棒上去。过度打磨会损伤绝缘,一旦损伤过度,可能会引起放电,测试直接不合格。

黎成和工人们要打磨的区域,最窄处仅有12毫米,最宽也不超过18毫米。在一指宽的距离内,用砂纸手工打磨掉坚硬的毛刺,没点儿耐心和巧劲儿,干不来。

黎成:线棒有696槽,我觉得这个不行,就用记号笔标出来,然后打一个基准点、做几个样,再由下面的师傅进行操作。我对他们的要求是戴手套,摸到那种材料会痒,对皮肤有伤害;但我打磨的时候一般都不戴手套,戴手套手感就没那么好了。

和项目部里的老一辈“手艺人”相比,年轻的黎成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显得更为“时髦”。

黎成:我觉得定子下线完成后是个工艺品,美观度达不到,你就不能说质量很好。

除了日常一线作业,作为两代“匠人”,梅琳和黎成都有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复盘上一机组作业过程中的“瑕疵”,对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在一次又一次的流程创新后,如今,第五台机组的调试也已接近尾声。从梅琳的驾驶室向外看,在黎成进行作业的机坑上方,一组横幅写着“弘扬工匠精神,掀起水电工程劳动竞赛新高潮”。工作疲惫时,这是梅琳、黎成,以及这里每一位建设者铆足干劲的“灵丹妙药”。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强说:“我们现在除了质量的精品外,还要上升到外观给人一种美观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就像做菜一样,不光要口感好,香味等都要有。在一线长期的摸索,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现在的工匠都会变成科技创新的工匠。”

记者手记

梅琳和黎成的手都很粗糙。梅琳用手掌紧握桥机操纵杆,掌心的丝丝肌肉将吊装的转子定格在毫厘之间;黎成用手指划过打磨的绑带,指尖的条条触觉定义着工艺的成色。而来自不同行业的千万双工匠的手,连同他们的匠人之心,正为一件件大国重器的精彩亮相,贡献着中国标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