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昨天(16日)8点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截至目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 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现在,三名航天员即将启程回到地球,在东风着陆场着陆。在返回地面前,航天员在太空中都完成了哪些工作?为了以最高的标准,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方式迎接航天员凯旋,各系统做了哪些准备?

16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有关实验装置和重要物品的撤收。在离开空间站组合体前,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聂海胜表示:“神舟十二号已经完成在轨驻留三个月的任务,即将返回载人飞船。在此,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衷心感谢工程全线的日夜坚守和支持,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16日13点38分,神舟十二号顺利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

据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进行径向交会试验之前,首先要进行姿态调整,也就是从水平方向调整到垂直方向。同时,飞船也在逐步靠近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到距离大约200米的位置,将完成姿态调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控技术组组长杨海峰说:“这时人船的对接机构和’天和’的被动对接机构就对准了。再发指令之后就可以继续前进,前进到比如19米,19米之后就开始撤退。我们目前设计是保持大概5分钟。”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科技委主任解永春介绍,神舟十二号与核心舱进行的首次“径向交会”试验,相比于以往进行的与核心舱前向或后向的交会对接任务,难度都更大。但是,因为接下来要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与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实现交会对接,因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这次动作验证颇为关键。

解永春说:“前向对接和后向对接在200米的保持点是一个稳定的保持点,也就是说飞船上的发动机不开机的情况下,它也能够保持稳定,但是径向不一样。因为轨道的运动特性,飞船不能稳定在那待着,所以这时候它需要连续轨道控制。”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内驻留工作了3个月。这是第一个经历长期在轨考验返回地球的中国航天员乘组。他们能否平安回家也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和以往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不同,这次首次启用了东风着陆场,东风着陆场曾经是载人飞船返回的气象备份着陆场,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卞韩城介绍,确定作为空间站工程阶段飞船返回着陆场后,先后组织了搜索、导航、通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20余项技术改造,突破了预测校正再入返回航天器飞行轨道计算和落点预示技术难题,填补了返回着陆最后1公里弹道测量和景象拍摄空白,探索实践了网格化搜救战法,技术条件已得到很大提升,具备了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的能力。围绕“天上怎么飞、地面怎么控、我们怎么搜”开展搜救方案设计。

卞韩城介绍:“动用多套统一测控、雷达、光学等设备,构建了近3000公里长的再入走廊跟踪测量链;依托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全地形车等,以通信卫星、无线宽带网络、跳频电台等为主要技术手段,构建了搜救信息推送系统,具备了引导搜救力量快速机动和搜索发现目标的能力。”

与此同时,这一次首次采用空运的方式从东风着陆场接航天员回家,而不是以往的铁路运送。载人飞船系统回收试验队总体负责人彭华康说:“我们回收试验队已经协助着陆场系统对整个运输方案进行了评审把关。为提高返回舱救援定位精度,神十二的定位精度已经由千米级提高到百米级。我们载人飞船要适应不同的返回高度,空间站任务阶段,组合体已经不再为我们的飞船返回变轨调向,载人飞船需适应空间站不同的轨道高度以及相位,返回东风着陆场。”

虽然与过去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与考验,但各系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切只待航天员从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穿越大气,穿越黑障,“浴火凯旋”。

彭华康说:“整个队伍齐整、斗志昂扬,以饱满自信的精神状态,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的回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