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3日消息(记者侯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具有哪些深远的意义?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小康目标。到20世纪末,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小康要求不断提高、更加全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指出,14亿多人过上小康生活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辛鸣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全面内涵很丰富。不仅小康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而且全面小康的地域覆盖是全面的,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全面小康在群体上是全面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8年多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国攻下脱贫“硬骨头”的深度贫困区,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这解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我们之所以取得这个成就有两点,一是党中央关于脱贫这件事情始终是坚定不移的。比如我们在疫情之下,充满不确定性,有一些原来计划的指标可以适当修订一下,但是扶贫这件事情不是这样,党中央是坚定不移地讲,不管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脱贫攻坚战这件事一定不能拖。二是,我觉得总书记提精准扶贫这一条太重要了。我们是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甚至精准到人。因为越往后做脱贫越遇到‘硬骨头’,越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今承诺变为现实,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辛鸣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所在。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才能保证我们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始终明确,意志始终坚定,我们可以始终不渝地走下来,走成功。第二点很重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人民,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依靠人民,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我们才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的伟大成就。”

从连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到汽车、电脑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从米面粮油都要凭票证购买,到各类商品服务应有尽有;从几亿人在贫困线下挣扎,到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极具价值的发展经验。

辛鸣说:“在具体的经济、物质发展层面上来讲,让《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贫困的目标提前10年完成,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世界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告诉世界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走向美好社会,它并不是只有西方一条发展道路,是完全可以走出与西方不同的,更加符合我们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又保持独立自由的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崭新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点对于世界来讲尤为可贵。所以我们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给世界贡献了中国制造,贡献了中国力量,更给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喘口气、歇歇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姚景源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小康为下一个百年目标提供了一个制度环境条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仍然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我们要发展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第二个百年目标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然后再到强起来,它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