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8日消息(记者朱宏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足协网站16日更新了动态,发布了《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明确了各类违纪行为的处罚标准。比如,在比赛中对对手有肘击、拳击等暴力行为的,将被至少处以停赛3场、罚款3万元;向对手吐口水的,将至少停赛6场、罚款6万元;对裁判等比赛官员有吐口水行为的,将至少被禁赛一年、罚款20万元。

  尽管现在听起来吐一口口水就要罚金20万元,贵得有点吓人,但实际上,这些处罚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动,中国足协对于球场不文明行为的处罚一向严格。另外值得注意的规定是,球员或官员利用公共媒体或比赛日在体育场内或其周边地区出现“挑起敌意和暴力”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至少给予停赛或禁止进入替补席18个月,并处罚款至少30万元。

  可以说,2021年度《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以下简称“纪律准则”)的出台,不仅是对过去版本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给未来球场的不文明行为戴上“紧箍”。那么,戴上“紧箍”的球员究竟是被约束的更多,还是被保护的更多?纪律准则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注意?

图片来源:CFP

  中国足协日前公布了2021纪律准则,这也标志着中超新赛季已经进入倒计时。上赛季联赛受疫情影响分区封闭进行,对纪律的要求更胜以往。球员们也都很好地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中超、中甲、中乙无一人受到足协的纪律处罚。整整一年,由足协纪委会主任王小平签发的罚单只有3张。足球评论员曾侃认为,重申纪律准则一来是提醒球员要自控,二来是给裁判营造更轻松的执裁环境。

  曾侃说:“我们的联赛在过去几年或十几年当中,一直都是身体对抗强度并不大,但是踢急的就废人,这个很要命。这种情况是要极力避免的。如果平时没有养成比赛的心理节奏、身体节奏,以及竞技节奏,到了国际赛场上,怎么可能会有连续的比赛呢?另外,更有经验的裁判,在比赛的引导和疏导,包括跟队员的交流,还有情绪上,会有更好的掌控力。但是这些工作不能指望都由裁判去做,需要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裁判的判罚之外,让球员们的不合理情绪降温,比赛质量才会更高。”

  上个赛季两个赛区球员封闭,加上冬训、春训,基本上一年有300多天是处于隔离状态。另外,赛会制的比赛强度高、密度大,球员的体能和心理都受到影响,进而产生急躁情绪。2021年联赛至少在第一阶段还将采用赛会制,可以预见,球员们还要继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职业的态度去面对赛场内外的各种事情。著名足球记者马德兴表示,加大对非体育道德行为的处罚,是为了球员更好地调整情绪,专注于比赛本身。

  马德兴说:“因为封闭时间长,对球员的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现在本着确保联赛能够顺利完善(的原则),没有像往年一样加大整个处罚力度。这一次纪律准则调整的内容是一贯延续下来的,也给各个俱乐部、球员、教练等各方面都提了个醒,就是在2021年的联赛中不可能再像2020年那样,说话、做事等各种举动都应该注意控制一下。”

  在纪律准则中,吐口水比实施暴力行为处罚更重。此前,中国足球赛场上向对手或比赛官员吐口水的行径时有发生。国际上因为吐口水被处罚的也不在少数。1990年世界杯,荷兰在八分之一决赛遭遇状态正佳的德国队。比赛中荷兰队一直占据上风,但里杰卡尔德没能忍住德国队的挑衅,一次犯规后对对手吐口水,最终两人双双被罚下,荷兰缺少了后防线前的大闸,最终1:2负于德国。

  事实上,国际足联、国际足球理事会、欧足联从2012年左右开始就一直对非体育行为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和处罚。曾侃认为,中国足协这一次纪律处罚细则上的更改、完善实际上是跟国际接轨,严苛的纪律准则对球员是一种约束,同时也是一种保护。

  曾侃分析:“球员,包括比赛的工作人员等,(如果)在场上情绪失控,比赛就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完整的呈现,社交媒体会引起网络上的二次发酵,由此所带来的对体育本身的影响和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足协对于球队还有球员的要求才开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只有把这些条条框框(列出),(明确)‘高压线’在哪里,触碰到了有什么样的后果等划得一清二楚。因为严格的规定才是保护,松散的处理都是纵容。”

  除了严禁暴力行为,新赛季各俱乐部的官员和球员也要特别管住“嘴”。在上赛季中超联赛中,针对比赛中出现的争议判罚,多名球员和俱乐部工作人员均在社交媒体发文表达过不满。这一系列的场外言论不仅无法有效解决裁判判罚问题,更是干扰到联赛的有序运行。因此,纪律准则第59条规定,球员或官员利用公共媒体或比赛日在体育场内或其周边地区出现“挑起敌意和暴力”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至少给予停赛或禁止进入替补席18个月,并处罚款至少30万元。

  在工作中,曾侃观察到,场外舆论对于球员和裁判的困扰常人难以理解,这种压力甚至是毁灭性的。他说:“其实我在跟裁判交流的时候,裁判都表示在比赛场上球员给的压力并不是特别大,但是赛后社交媒体上给的压力非常大。会(使其)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职业产生一些动摇和怀疑,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这些情况如果避免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裁判员的压力。在欧洲等足球先进的地区,赛后会对裁判的行为和判罚进行打分或者评判,但是在比赛场上,一定是裁判是权威中的权威。”

  曾侃表示,禁止球员官员利用公共媒体挑起敌意,是对裁判执裁环境的维护,同时也是球员、裁判、俱乐部之间的关系走向正向循环的推手。他说:“当把社交媒体包括赛后言论这方面的东西规定死了以后,裁判的压力就会减小很多。裁判才会更有自信、更放心地进行比赛本身的判罚。所以我觉得核心就在于提高赛场外的处罚力度,是为赛场内的判罚解压,赛场内的判罚解压以后,赛场上的判罚才会更加准确。”

  重罚是个手段,能够对球场上不文明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但规则落在纸上和落在场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除了需要球员遵守规则,还需要中国足协在遇到违规违纪行为真正发生的时候,能够统一尺度,按规则办事。

  资深足球媒体人赵震指出,裁判的误判、错判、漏判都是无法避免的,国际裁判也是如此。提高裁判的水平、推进裁判职业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完善的裁判监督机制。他说:“现在大家评判裁判判罚都是靠感觉,但是有的时候球迷也好,媒体也好,对裁判错判和误判的认定是不够的。怎么认定职业道德出现误判?我觉得现在职业联盟内部应该有一个评判委员会,有个打分的系统,甚至一些俱乐部也可以参与打分。裁判是不是昧着良心去(进行)比赛(的判罚),俱乐部是最清楚的,球队是最清楚的。在打分过程中,(实行)末位淘汰、降级,实在不行就暂停职业比赛的吹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