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国家各部委如何落实?

  中国之声权威访谈系列报道《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1月5日推出《端牢中国饭碗》,访谈对象: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央广网北京1月5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要害中的要害”。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已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七连丰”,但是不能因此而有丝毫放松。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粮食供给仍然处在紧平衡状态。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系统立下“军令状”,今年全年粮食产量要确保在13000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两稳一增”。

  唐仁健说:“首先是稳口粮。去年南方的双季稻面积扩种了,今年还要稳住,不能减少。同时像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小麦的面积也要力争有所恢复。第二个就是稳大豆,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力争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同时提高单产和品质。另外,要确保国内的食用大豆能够基本自给。再一个就是增玉米,玉米现在总体上缺一些,这几年的库存出的多一些,我们现在要稳定和增加生猪生产,畜牧业今后的发展需要量比较大,所以我们重点还是扩大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的面积。”

  唐仁健指出,要完成今年粮食产量的目标,仍然面临一些挑战,还有几个关口要过,“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拉尼娜现象可能在上半年春耕生产时,很多地方会有一些旱涝的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比较高。另外,像草地贪夜蛾等这些病虫害也可能还会较大程度影响生产。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坚持科学抗灾,制定好预案,做好监测防范,努力实现虫口夺粮,抗灾夺粮。”他说。

  上个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紧接着,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场年终重磅会议都提到了农业科技和耕地,唐仁健表示,抓住了这两项就是抓住了粮食安全的要害。

  唐仁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而落实这个战略,我认为有两个要害的支撑,就是种子和耕地,因为很多人都讲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根本上、基础上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唐仁健表示,总体上,我国种子供应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管控的。唐仁健说:“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绝大多数农产品,优良品种的自给比例还是非常高的。在播种面积里面,国内自主选育的品牌占95%以上,像口粮的小麦、稻谷,自选率可以说是100%。外资企业也有进来的,国外的种子我们也有进口的,外资企业占整个市场供应的份额也就3%左右,种子只占现在用种量的0.1%。所以多数品种国内是能够满足的。”

  但同时,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确实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唐仁健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要求,就是要补上这块短板。

  唐仁健表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把种业作为中国农业科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加快实施种源‘卡脖子’的攻关,一定要保持水稻、小麦等这些品种。我国现在就很有竞争优势,今后把这个优势还要保持下去,同时力争缩小玉米、大豆、生猪,还有奶牛等这些方面跟国外的差距,以更好地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就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如何让措施“长牙齿”?唐仁健表示,将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加强考核督促,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等考核指标权重,落实好了进行表扬,落实不好通报约谈。另一方面,加大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计划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而高标准农田的成本也高,钱从哪儿来?唐仁健表示,将积极推动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下一步,还是力争中央的补助标准能够尽可能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鼓励地方用专项债券。另外,国家明确的土地出让收益要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新增耕地指标的收益、跨区域调剂的收益今后也要求要全部用于高标准农田。此外,鼓励社会各方面金融资本银行等参与。这样多措并举,多渠道来筹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