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苏州11月26日消息(记者张闻)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足协25日在苏州举行了中超联赛工作会议。会上,足协对未来一年中超联赛的财务政策与各家俱乐部投资人进行了沟通。会议结束后,多家媒体曝出,酝酿了一段时间的“加码限薪”政策可能落地。

  未来国内球员顶薪可能缩水一半,而外援顶薪恐怕也会大打折扣。新一波“限薪令”是否已经箭在弦上?更严格的限薪又是否能一口气降下联赛的虚火?

  早在11月中旬中超联赛落幕前后,“史上最严限薪令”的传闻就在业内不胫而走。本土球员顶薪税前500万元人民币一年、外籍球员顶薪税前300万欧元一年,是多被人提及的两顶“限薪帽子”。

  25日,中国足协媒体公关部部长戴晓微告诉记者,目前2021赛季中超联赛的相关政策仍在征求意见阶段。中国足协依然会听取各家俱乐部意见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政策将会在一到两周内发布。在等待靴子落地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限薪对中超联赛健康运行的影响。

  中超联赛现行的财务制度发布于2018年年底,其中规定,国内球员个人薪酬不含奖金最高不得超过税前1000万人民币,其中,国脚可上浮20%。如果国内球员顶薪500万人民币的提议最终执行,则意味着顶薪减半。同理,税前300万欧元的工资也和目前中超大牌外援的薪酬相去甚远。很多人担心,在当前合同完成后,中超顶级外援,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五大联赛二流球员将会陆续告别中超。上周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节目专访戴晓微时,他也曾谈及限薪可能带来的大牌外援流失。戴晓微认为外援引进,“买对的,不买贵的”已经在过去两年中给中超联赛带来了积极变化。戴晓微说:“俱乐部投入包括引援,在过去两个赛季明显开始变得理性。比如像今年夺冠的江苏苏宁队的瓦卡索,他在今年中超联赛的球员抢断排行榜上排在第一。他在队里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身价其实并不高,他的薪酬也在非常合理的范围,包括上海上港引进洛佩斯这样的外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俱乐部在外援的引进上,性价比开始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不是说过去的动辄天价引进大牌球员。”

  在2018年底发布“四大帽”之前的一个赛季,中超联赛投入高企,上港、恒大两家争冠俱乐部年度支出都超过了20亿人民币。当年哪怕运营一家保级俱乐部,年投入也动辄10亿。通过两年的“降火”,有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减少了30%-40%。但泡沫高企的影响叠加疫情带来的经营困境,依然让各级俱乐部的经营难言健康。据了解,有不止一支中超俱乐部在2020赛季存在欠薪情况。更有多支次级联赛球队因经营不善退出足坛。戴晓微表示,继续“去泡沫”是联赛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步骤。戴晓微说:“足协主席陈戌源也说了,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把联赛不合理的泡沫足球成分挤掉,让联赛争取能够回到健康可持续的情况下。就像一个学生,譬如他今天考试考了100分,下一次考试他可能就考50分。这不是健康可持续的表现。我们需要的是俱乐部能够持续稳定运营,而不是今天非常风光,明天就变得非常潦倒,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带来的伤害太多了。”

  需要提醒的是,财务监管政策并非简单的限制投资,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套真实、规范、透明的财务体系基础之上。“账本不透明”和“执法不严”是具体政策落地最需要扫除的障碍。

  此外,现在我们所讨论的降薪,都必须建立在新签合同的基础之上。旧有合同还是要执行,毕竟法律还是保护“足球打工人”的基本权益的。劳动合同变更的前提是企业与员工协商一致,并应签订书面变更合同。

  总之,减薪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市场必然,也应该符合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