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上周提出,今年将在部分医疗机构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并在未来两年逐步推进,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疗机构工作,但提供的是医学诊断和临床治疗以外的服务,包括:协助患者和家属处理因疾病引起的心理情绪问题,为经济困难患者申请医疗救助,促进医患有效沟通和医疗信息传递,等等。卫生健康领域引入医务社会工作,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强化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医疗机构已经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这仍然算得上是新鲜事物。北京要如何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对公众的就医体验又能带来哪些改变?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为疾病而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公众健康的职业活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医务社工既不是传统的医务人员,也不是志愿者。

  高小俊:因为医务人员注重在患者的生理上的疾病,医务社工是聚焦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社会层面的问题。不同于志愿者,医务社工是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有多学科的专业背景,是全职工作人员,因此在服务项目当中,志愿者可以作为其助手,协助开展工作。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已经展开了探索实践,三级甲等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04年通过医院招聘的方式录用第一名社工,现在已经有四名专职社工。他们评估患者在精神健康、躯体健康、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会支持、居住、经济、家庭等各个领域的状况,围绕患者的需求和目标提供直接的心理支持与辅导、协商制定康复计划,并协调相关的资源和服务,2019年接待个案200多例,提供个案管理服务1000多人次。

  清华长庚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医务社工部,部长张蕾举例介绍,医务社工帮助经济困难的患者家庭募集善款,为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和家属提供情感支持。

  张蕾:我们目前正在照顾的一位老先生,预期寿命不会超过6个月了。社工介入之后,协助患者的女儿梳理了老先生的愿望清单,他其实最主要的1个愿望就是要写一份遗嘱。社工也鼓励家人和老先生去进行一个道歉、道谢、道爱、道别,为老先生和他的爱人举行了一个送花的小仪式,老先生也一再地表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因为安宁疗护团队的介入,而让他的生命最后一程变得很圆满。

  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书记刘中勋:我们这些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医务社工在解决医患之间的这种关系方面,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现在患者很依赖于这些医务社工,所以医务社工其实每天很紧张、很忙碌,我们也有3位专业的医务社工,每天的工作基本上应接不暇。所以特别希望现在把这块工作发展壮大,让全社会都关注和重视这块工作。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北京的医务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早,但是后期工作的推进与上海、浙江、广东,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新近发布的《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今年北京要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未来两年逐步推进,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实施意见明确的医务社会工作内容包括心理-社会支持、社会资源整合、医患关系调适、志愿者管理和社区健康服务等。相关部门要畅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晋升渠道,合理确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加大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处长邢桂丽:今年我们将开展高级社工师的评审工作,这对于我们医务领域的专业社工,也是职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下一步我们还要建立医务社工和医务志愿者服务协同机制,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医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