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记者章成霞 梁明星)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七十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和平,赢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在战场上,他们不畏强敌,迎难而上,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走下战场,他们依然以舍生忘死的精神投入共和国的建设中。

  七十年,战争的硝烟远去,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的精神长存,中国人民保卫和平的决心永在。中国之声特别报道《我和我的祖国》23日推出《魂兮归来》。

  87岁的赵壁荣已记不清自己一生中翻越过多少座大山,跋涉了多少江河。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始终是17岁时跨过的鸭绿江,19岁时奋战过的上甘岭。70年的光阴过去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遮云蔽日的硝烟,还有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仿佛从未远去,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让他相信,总有一天那些战友们都能荣归故里。赵壁荣说:“现在国家对志愿军老战士那么尊敬、那么隆重、规格那么高,我们那个时候很简单,有时候把席子卷一下就埋了,有的立个牌子有个名字、地址,有的牌子都没有,无名英雄多得很。”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全国各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保家卫国。浙江兰溪灵洞乡西山寺村一个小小的村庄也有几十个人报了名,17岁的赵壁荣是其中之一,虽然身材十分瘦小,但自幼在山里长大的他,攀爬跳跃灵活敏捷。1951年3月,江南已经迎来桃红柳绿的春天,赵壁荣辞别了父母双亲和四个年幼的弟弟,正式入伍。1951年10月25日,赵壁荣和大部队跨过鸭绿江,步行两千多里,一路行进到“三八线”。赵壁荣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就这样一边唱一边走。一个人扛了五六十斤的东西,装了被子、大衣、棉鞋、一周7天的粮食。跑得慢要掉队,跑快又跑不动。衣服潮了给它穿干,穿干了又潮了。吃东西就不要讲了,高粱米做的窝窝头,像石头一样很硬。”

  到了“三八线”就等于到了战场。赵壁荣和新来的战友们开始为战斗部队挖战壕、修阵地、送弹药、抢救伤员,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掩埋烈士。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赵壁荣才知道,能够让这些烈士魂归故里是何等重要的事情,为了把牺牲的战友抢回来,部队宁可做出新的牺牲。

  抵达“三八线”时,赵壁荣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第二阶段,1952年春季攻势打响后,敌我双方在金城郡官岱里反复争夺阵地。6月中旬,赵壁荣从新兵连被补充到12军31师91团1营3连,并很快迎来了他来到朝鲜后的第一次战斗:反击官岱里113号阵地。6月18日傍晚六点,炮火准备5分钟后,冲锋号响起。在山洼处隐蔽了整整一天不吃不喝的赵壁荣和突击班战友们,高喊口号冲锋在最前面。

  赵壁荣回忆说:“我扛着两个炸药包、一支枪,炸药包很大,大的一个10来斤重,小的一个5斤重,冲锋的时候路被挡住了,在一个很陡的地方,木头那么粗横的、竖的挡住了路,爬不上去。地上有一个路障20公分不到那么宽,我很瘦、很轻就钻过去了。后来我看班长也过来了,班长胳膊被打断了,他把冲锋枪皮带从脖子上移过去还接着打,结果不一会儿他的腿被打断了,从解放鞋里漫上来的都是血,我要给他包扎,他说‘别包扎,往上冲’。”

  这场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志愿军击退了敌人48次进攻,歼灭敌人800多人,成功抢占阵地。赵壁荣说:“我打了三天仗,口皮都烂了、裂开了,没有水喝。换防后我一个劲地跑下来,就看山洞里面也有一个炮弹坑的水,比原来的水更脏,我也趴那里喝了,喝得饱饱的,也不怕脏了。”

  赵壁荣所在连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160多人,只有7人下了阵地,阵地上还留有众多的烈士遗体。当晚,赵壁荣接到任务,带4副担架上山抢回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疲惫不堪的赵壁荣于是再次冲回阵地,冒着敌人的炮火最终将所有烈士的遗体抢运回营地。赵壁荣回忆道:“这些烈士就在离敌人阵地很近的交接地方,你一动他就打枪,我们担架员负伤了两个人,这样一副担架要抬两个人。抬了一个晚上肚子饿了,担架员不在乎,也不怕脏,手这么一擦馒头就吃了。我肚子也饿,没有办法,手使劲擦,馒头外边扒掉,吃点心,这样抬到营部,天也亮了。”

  113号阵地反击战结束后,全连集体荣立一等功,赵壁荣个人也荣立三等功。此时,距离他跨过鸭绿江整整过去了240天。连队因伤亡过重奉命在后方白移山休整四个月,随后,部队接受上甘岭作战任务,赵壁荣和战友一起写下血书要求参战。赵壁荣说:“写了‘这次战役我坚决要参加,我保证消灭敌人,争当英雄。’也是给连队看,说明我决心大,不怕死。衣服上写我是浙江省兰溪市哪个乡哪个村,这边是哪个部队哪个团哪个营哪个连,准备(万一)死了衣服上有记载。”

  在准备投入新的战斗时,他收到了一张来自家乡的珍贵照片。赵壁荣说:“我在朝鲜的时候经常想家里。我走了以后,弟弟好小,父母亲很艰苦。上甘岭以前,我要求家里给我寄照片,看到家里弟弟还好,父母亲都还好,我也放心一点。这个照片当时也没有塑料纸,不容易保管,我后来把它装在一个美国人吃的罐头盒子里保存起来。后来拿出来了放在背包里,美国人撒的传单很多,一捆一捆的,用纸把它叠好,保存好,这个照片对我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上甘岭战役中,炮兵火力密度前所罕见,山尖被削平,平地变水坑,战场地形地貌面目全非,敌我阵地难以分辨,再加上通讯失效,赵壁荣眼睁睁看着三十多个战友还未抵达阵地,就牺牲在了路上。赵壁荣说:“地图上这是山包,山包打平了,这是河流,河流也打没有了,看地图没用了,东南西北搞不清楚了。地上好多解放鞋,都是战士路过时候脚踩下去,上来来不及找鞋子,光脚板子跑掉。前面有人带队,要分开距离,十几米一个,有时候20多米找不到人,也有走错路的。前方后方也搞不清楚,有时候敌人在我们后面,有时候我们在敌人后面。”

  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中朝人民军队在朝鲜东西海岸加强兵力,加紧备战训练。赵壁荣所在部队奉命开赴朝鲜东海岸,构筑工事,严防敌人登陆。1953年7月27日上午,正在站岗的赵壁荣听到了停战的消息,一时还不敢相信。赵壁荣说:“当时连队通知我,‘小赵,停战了。马上,几点几分停战。’我讲,‘骗我们的,飞机还在这里飞,不要受骗上当。’到时候真停了,飞机不来了。大家欢呼,都举手在那喊‘万岁,万岁。’”

  在欢呼声和万岁声中,赵壁荣站完了在朝鲜站的最后一班岗,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共和国的建设中。1971年,时任解放军12军31师91团代政委的赵壁荣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他被选调到“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担任组织工作。

  那一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之后,新中国又迎来建交高潮,先后与1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场非同小可的乒乓球赛事,赵壁荣以战斗的激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赵壁荣说:“外国代表团来,我们到飞机场去接他们,要安排好,他们提出问题我们要回答他们,每一场这个国家和哪个国家比赛我们都要在场,忙得不得了。周总理经常来看,表扬我们,‘你们搞得不错’。总理一点架子都没有,看见人就打招呼,开始他主动打招呼,后来我们主动打招呼,开始很拘束,后来就不拘束了。”

  走下战场18年,赵壁荣又一次感受到无上的光荣:在战争年代,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他和战友们挺身而出,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勇气和决心;在和平年代,他一样能鞠躬尽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热情宽容和笑迎八方的气度与胸怀。

  70年的光阴过去,鸭绿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而当年那些雄纠纠、气昂昂奔赴朝鲜战场的热血儿女,早已是耄耋之年。回首往昔,赵壁荣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看到所有的战友都能魂归故里。每当电视中播放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时,赵壁荣总是激动不已,他说,“这里可能有我的战友,有我亲手掩埋过的战友。”

  赵壁荣:以前年轻时候想过再到战场上去看看,现在年纪大了,可能做不到了。其他战友没有见到今天,很艰苦的时候就走掉了,没有见到今天的好日子,我能够享受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家庭幸福,我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