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车丽 焦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0月18日推出:《小车间里的大梦想》。

  乡亲眼中的他(她)

  乡亲:“李百哈,他这几年创业搞扶贫车间,带领我们贫困户外出打工。”

  乡亲:“这个人是顶棒的人,对农民很关心的。”

  乡亲:“特别善良的,学生家里特别困难,都会捐赠些书包、衣服,校服,油、面。”

  我叫李百哈,今年34岁,我的民族是东乡族。我家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卜家庄乡吊湾村。我开了3家劳务输出公司和6家扶贫车间,帮助父老乡亲们通过就业脱贫致富。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羽毛球和跑步。

  不限场地、不拘日子,初秋的阳光下,李百哈正在自己公司楼下的空地完成“每周至少一次”的挥拍。短暂的午休时间过后,他转身上楼,接待焦灼的咨询者们。

  劳务输出,一头是企业用工信息,一头是诉求各异的求职者。29岁的陈庚是带着妻子和4岁的女儿一起来的。前一晚,他和李百哈通过电话,见面后,不到20分钟他就确定了目标企业。李百哈向他推荐的企业分布在湖南、浙江、江苏、江西、广东,但对陈庚来说,比地点更重要的是每个企业名后面标示的“时薪”。17元、20元、23元,他毫不犹豫选了23元那个。陈庚说:“在本地打工,我以前是开车的,一个月3000。干满一个月,一天230元,乘以30,6900元。花一个人的钱,一个人的钱存起来,一年也能存六七万。”

  这是湖南长沙一家电子厂。2018年9月,李百哈的劳务输出公司刚成立三年时,曾向这家企业输出过劳务工86人,当时的时薪是20元。今年公司又有了劳务需求,李百哈二话不说开始讲价。李百哈说:“这次量大,要1000个人,他说工资还是20元。我说那次输转的年龄大一些,今年把年龄段卡在18—35之间。刚开始我说要25元,第二天他给我来电话,22元。我就说,他们把自己家都舍下了。他被我说的(提高)1块钱他答应了。”

  每小时1元,每天10元,每个月300元。对于贫困户,300元不是小数目。李百哈知道为一块钱折腰的窘迫,2013年,高考失利、在县城务工一年的他就曾和如今眼前的咨询者们一样,辗转来到江苏常熟一家电子厂,做各种手机零部件。半年后,他偶然看到了工厂附近的劳务输出公司。李百哈说:“我看到老家的人也是跑到那登记,还是到这个厂家来上班。慢慢地我弄透了,我就自己创办劳务公司。”

  2014年,李百哈回到家乡,创办了第一家劳务输出公司,输出地就是自己曾经打工的江苏常熟。对方需要200人,李百哈第一次只招到38人,都是自己的亲戚、同学和朋友。正是这38人,打开了吊湾村452户村民看世界的窗口。28岁的马兴虎是村里1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

  2015年秋收后,马兴虎在李百哈创办的劳务输出公司报了名,前往广东东莞。马兴虎说:“每月工资将近5千块,第一次发工资是给的现金,从来没有拿到那么多钱。现在,房子也修了,还想着在南方走一走、闯一闯。”

  劳务输转一人、脱贫致富一家。五年时间,李百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创办了3家劳务输出公司,每年向东南沿海城市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从1000多名增至10000多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占三成。务工给家庭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兴虎回想起来,仍有遗憾。马兴虎说:“两个孩子,一个上二年级、一个上一年级。一年半没有回去,第一年我回去的时候孩子不认识我,心里那个感觉我说不出来。”

  那说不出的感觉,是心酸、是无奈、是为人父母不得不做的选择。要摆脱贫困,只能接受“儿女相见不相识”吗?建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李百哈的构想。2018年春天,他借着自己劳务输出公司的势,第一次试水。李百哈说:“我的第一个订单是一家电子厂的工服,农民的缺口量有1200人。我说工资福利和往年一样,今年有一个条件,你们厂家的工服归我来做。(一套)70块,当时的工服量一年是8万套。”

  几个月后,李百哈在和政县的第一个扶贫车间——甘肃省和政县卜家庄乡松树村扶贫车间,机器轰鸣。这也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松树村和周边村社的55名留守妇女走着就能上班。

  40岁的马祖比代神情专注地踩着缝纫机赶制环卫工服。当初听说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她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尽管山路崎岖,步行甚至需要一小时,她从来没有迟到过。马祖比代说:“一个月2300、2400。娃娃也能看上,老人也能顾上。”

  距离扶贫车间200米的山坡上,就是幼儿园和小学。工作间隙,工人们总会下意识往山坡上看,好像这样就能看到孩子和未来。李百哈看在眼里,为了让扶贫车间订单不断,他每周七天地搜寻信息、联系对接。跑空的情况时常出现。李百哈说:“一个城市不行,我再去另外的城市,再找呗。”

  有人揣测李百哈的动机,可父亲最知道儿子是为了什么。父亲说:“大家一起富,全部富起来才是小康,一个人富起来这不算小康。”

  在临夏州和政县、陇南市西和县、定西市漳县,到现在,李百哈已经建成6个扶贫车间,帮助340多位贫困妇女、残疾人、中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其中贫困人口占一半。他们拿到手里的是收入,看进眼里的是希望。李百哈说:“我想从外地找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订单方面档次再高些,工资再高些的,目前他们工资是2000左右,我想今年年底让他们工资能拿到3000以上。”

  《写给20年后的自己》

  百哈,你好,我是20年前的你。劳务输出公司情况怎么样?如果已经关门了,别懊恼,机器人替代了简单的劳动加工,乡亲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在家门口的大企业上班了,多好!这20年,祝贺你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