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0月1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2.0版,将民用应用的手机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实现车道级导航定位。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2.0版究竟能提供哪些服务?又将如何实现高精度定位?
  在通信行业里,利用传统基站定位,如果能做到500米定位的精度,叫做“粗精度”。如果能做到50米,就叫“高精度”。此前,手机硬件中的导航定位精度一般为3到5米,现在,基于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新发布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2.0能够实现秒级定位、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而装配车载天线时精度甚至可以达到亚米级。1.2米的高精度意味着“车道级”定位得以实现。什么是车道级定位服务?中国信通院研究员刘旭解释说:“就是驾驶员在定位时,在手机上用百度导航、高德导航等,没有办法区分出主路和辅路,没有办法区分出左转道、直行道、右转道,利用这个之后,就可以做到车道级的定位,在导航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分不清主路辅路而错过一个关键的岔路口。”
  普通人怎么通过这一平台应用到北斗系统的导航信号呢?首先,你要有一台装载相应芯片的手机,目前,高通、华为海思、MTK芯片都已经支持生产,这意味着大多数手机不需要做任何硬件改动,也不需要加新的天线,就可以轻松实现这一服务。
  刘旭说:“想要实现‘车道级’定位,只需要升级一下固件跟软件版本,不需要任何硬件的改动,也不需要加新的天线,就做一个软件的升级,就可以实现北斗的高精度定位,而且是前项兼容的,安卓手机95%以上只要做一个软件升级就可以用到。”
  “车道级”定位的实现并非易事,要想导航的“准”首先要实现的是“快”。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1.0版本解决的就是“快”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较晚,2000年左右才出发,直到2013年,北斗的定位仍是以分钟计算的。这是由于卫星定位需要相对位置的计算,而这一被称为“星历数据”的信息,需要从卫星上直接下载,卫星太高、播放强度弱,至少需要30-50秒钟才能让地面和卫星“知道”相互位置,再进行解算,需要更长时间。
  这样的定位时长很难满足日常的需要,用户根本无法接受,更别提实现与GPS的竞争。大幅缩短定位时间必须直击“痛点”。有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1.0版本,所需要的星历数据都被放到服务器上,地面定位请求可以直接到服务器取用,就大大缩短了时间。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具备了和GPS等国际导航系统同台竞技的实力。
  刘旭表示:“我们平台通过4G、5G高速的网络,毫秒级的就能把星历传给用户,这样手机的定位速度就大大提升,由一分钟提升到了三秒,这是1.0平台一个核心的价值,解决北斗首次定位慢的问题。”
  目前,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1.0版每天的活跃用户达到1.8亿,每天的业务量超过30亿。要想和GPS打出差异化,就需要2.0的平台显身手了,2.0平台可以解决的正是“准”问题。
  刘旭介绍,北斗定位2.0版之所以能够实现高精度定位服务是基于对数据更立体的展现。在北斗三号系统的布局基础上,定位平台除了能提供星历数据之外,还提供更多的比如高精度轨道差、高精度电离层模型等参数,这得益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布局和数据的获取。在原有快速定位服务的基础上,2.0版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升级。
  刘旭说:“首先我们的星历不再只是广播星历了,在下发的时候还会下发一个叫做PPP改正数的东西,我们的数据源是来自地基增强系统,还有星基增强系统,这样就可以实现手机的‘车道级’高精度定位。”
  在刘旭看来,北斗定位2.0版的又快又准将给用户提供与GPS不同的使用体验,引导用户、厂商主动把北斗用起来,以构建更好的“北斗生态”。
  刘旭说:“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具备很高的战略价值,是把北斗高精度服务做到工艺化、普遍化的杀手锏,引导厂商,包括引导用户主动来了解、主动来应用北斗,让老百姓能用上、用好北斗,增强大众认同感的一个关键的技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