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奔跑是少年的天性,无论在大山深处还是田间巷口,运动总能激荡起少年脸上的阳光,积蓄向上的能量。在一些贫困地区,“奔跑”也改变着很多少年的命运。从10月1日开始,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风一样的少年》,聚焦一个个梦想绽放的时刻,记录“扶贫扶志”的少年故事。10月1日推出:《曲棍球赛场上的达斡尔少年》。

曲棍球少年们(总台央广记者 李行健 摄)

  央广网呼和浩特10月1日消息(记者李行健 宝音 朱宏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踏着晨光、和着号子,6年级的队长郭悦明带着内蒙古莫力达瓦旗阿尔拉中心学校的十多名曲棍球运队员们在操场上奔跑。他们的声音稚嫩却有力,每喊一声,整个右半边身子就跟着向下压去,仿佛那号子不是从喉咙发出,而是紧握的拳头在风中划出的声响。

  记者:喊的口号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么?

  郭悦明:是上一届师哥留下来的口号。应该是加油的意思,打起精神来!一般的队都是喊加油什么的。

  记者:觉得他们喊的没特色是么?

  郭悦明:嗯,对。

郭悦明(黑衣)在训练(总台央广记者 宝音 摄)

  郭悦明的个头不算高,却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成熟,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曲棍球国家队梦。

  记者:以后愿意来北京(训练)么?

  郭悦明:那肯定愿意啊,越大的地方提高越快。哎,不对,得看哪里提高快,要看哪里出路好。管他啥条件,只要能提高快就行。

  这批达斡尔族少年们大约10-15岁,队员们都叫郭悦明“老大”,是球队的“脑袋”。凭借着过硬的球技,他已经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批粉丝。

  队员:“脑袋”粉丝也多,好多人说“我是7号的球迷”。

  记者:“脑袋”是谁的外号么?

  队员:就是郭悦明,“老大”。

  八月份莫旗各个曲棍球基点校组织了一场比赛,决赛中面对身高体格比自己大一圈的对手,阿尔拉中心校的队员们靠“脑袋”夺得了冠军。“对手比我们体格大,有的岁数比我大一两岁。他们光有体格,没有手上的活。我们体格不好,就不跟他们拼身体,而是拼配合、拼个人能力等。比赛里要的就是快。”郭悦明说。

  球队教练郭光也是莫旗走出的曲棍球运队员,退役后回到了阿尔拉中心校。让他意外的是,这群孩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整届比赛全胜,决赛中还5:3战胜对手,但球队的小守门员却不开心,始终惦记自己丢了的三个球。“我们守门员特别要强,被人给进了,但是我们是赢了,我们好像进了五六个,这个小孩就特别要强,自己始终不满意,特别委屈就哭了。他们训练特别认真、刻苦,我不让他们练,都是他们自己练。早上起来他们不练点啥,总觉得缺点啥似的,心里面不得劲。”郭光告诉记者。

  为什么会喜欢曲棍球这样的小众运动?在达斡尔族少年们心里,这从来不是一个可以成立的问题,因为在莫旗,曲棍球才是最普及的大众运动。

莫力达瓦曲棍球馆(央广记者 宝音 摄)

  不到1小时车程外的莫旗曲棍球馆里,全国曲棍球锦标赛正在进行,国家女子曲棍球队也在这里集训,备战东京奥运。对于还没有离开过莫旗的“郭悦明们”来说,外面的大世界还没有清晰的轮廓,但国内曲棍球的最高水平却触手可及。

  莫旗曲棍球训练中心主任鄂文举介绍,尽管全旗只有32万人,但全国专业运动员中三成都来自于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曲棍球之乡。最早的曲棍球运动甚至可以追溯至唐代的“步打球”,蕴含着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我们那时候玩,找一个弯曲的木头,拿刀拿斧子劈一劈,就可以玩了。那时候没有球,铁盒等就地取材,差不多的、圆的就可以了。后来改进,尤其1976年莫旗成立第一支专业队以后,就规范了一些。达斡尔族祖辈很早以前就有这个传统,从血液里就喜欢这个项目。”鄂文举说。

郭浩在训练(总台央广记者 宝音 摄)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全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今年3月脱贫出列。郭悦明的队友郭浩今年14岁,如今,他不仅是球队的主力,也是家里的主力。

  家里因为爷爷病重,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郭浩的妈妈说,这几年家里养了几头牛,夏天在江边放牧,冬天喂秸秆吃,都是郭浩在帮忙。“都是精准扶贫帮忙,之前没养过,有了这个政策以后开始养牛。练球以后,他(郭浩)的身体好多了,每天早晨起来,没啥事就自己练,有活就帮我干,勤快了很多。”她说。

  去年去四川参加全国U15青少年比赛,是郭浩第一次出远门。出门前妈妈给他带了200块零花钱,回来的时候发现,郭浩几乎全用来给家里人带礼物。

  记者:你们去过四川么?

  郭浩妈妈:没有,我连旗市都没出去过。买了些辣的,四川火锅底料、牛肉干。给了他零花钱都没有花,都给家里买东西了。

 

  阿尔拉中心学校的校长郭英俊说,曲棍球改变的不仅是这几个孩子的命运,整个学校的精气神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介绍:“整个阿拉镇6000多人口,上学的适龄儿童500多人,全镇没有辍学的,可以练曲棍球,不会出现厌学的情况,所以精准扶贫上我们的控辍保学,学校和乡镇的压力很小。这就是体育运动神奇的地方。”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少年们的语文课正在学一篇叫做《花之语》的课文,寒来暑往,播种收获,像极了达斡尔的曲棍球少年。

  如果不是教室后面的课桌上摆着的曲棍球杆,很难分辨出曲棍球少年们在哪个班。教室外的栏杆上,秋天的风不时掀起少年们的运动服,第二天,少年们又要去莫旗参加呼伦贝尔市的曲棍球比赛。这次轮到他们上场。

运动场栏杆上少年们的衣服迎风飘扬(总台央广记者 李行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