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现企稳回升。下一步,要守住“保企业、稳就业”的目标,重点需要从哪里着手?未来,又该如何找到中国经济进一步“活”起来的新引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系列“权威访谈”9月25日推出: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

  今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好于预期,上月国民经济更克服了疫情和汛情的不利影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年内首次转正,进出口总额同比2019年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11.6%。王一鸣表示,预计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转好态势进一步企稳,总体有望恢复到比较正常的水平。但他也表示,经济恢复冷热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王一鸣介绍:“当前中国经济恢复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出口的数据超出预期,这说明我们中国的外贸企业具有超强的抗冲击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二个供给端工业的恢复明显加快,已经接近于疫情前的水平了;需求端投资消费继续改善,投资增幅下降幅度在明显收窄。但是危机带来的冲击,本身是有结构性差异的,有些领域有些行业受冲击更大,大企业的恢复要快于中小企业,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也冷热不均,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然面临压力。”

  王一鸣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要特别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下的重大战略选择。王一鸣表示:“双循环,开放也是个前提,核心不在内外,而是在循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它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主动深化改革,打通国内循环,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使国内的规则规制更好的对接国际高标准的市场规则体系,提高国民经济循环的效率和质量,这样更好的促进内外循环的互动。”

  要守住六保底线、拓展六稳局面,“就业”和“市场”是最需要关注的领域之一。王一鸣认为,在制定相关鼓励消费、激活市场的政策时,尤其需要聚焦结构性压力,区分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王一鸣表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加快餐饮商场、文旅等生活服务业的复业复市。第二个发力就是守住保企业稳就业的底线,保住了中小企业,就业就有了更大空间。第三个,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高稳定性很重要的就是要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落实好外商投资法和配套法规,让外资企业把根留住。另外要建立一个相互制衡的机制,提高我们供应链的控制力。”

  如何进一步激发市场潜能,王一鸣的建议是,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尤其是要注意推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王一鸣表示:“挑战主要来自于经济循环的梗阻,微观层面主要在产品、技术、供应链的循环,包括产品的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还不高,技术还有卡脖子的。越是困难,面对困难挑战,越要深化改革开放,你比如流通现代化,我们需要加大流通体制的改革力度,降低它的流通成本。打破技术卡脖子需要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改革、个人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可以极大的激发科技人员的忘我投入的热情;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畅通,需要深化金融制度的改革,放宽金融业的准入,更多的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说增加中小银行的这种供给。”

  王一鸣还特别强调,在不断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的同时,还要抓住数字经济开启的新经济周期,关注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未来,数字化创新型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王一鸣说:“现在消费的互联网,我们在全球相对领先,未来的数字化转型的潜力在哪呢?就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它释放的潜能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产业互联网它的投资规模,对这种技术的要求,它的复杂度比消费互联网要大得多,而且它的行业差异性(大),它的门槛要高,但这个坎迈上去了,对中国制造业会带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需求端,未来新引擎主要是城市群的建设,包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些都是我们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