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记者马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由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卫健委等联合主办的“2020国是论坛”24日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创新治理提升效能”的主题,与会嘉宾就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制度等专题展开讨论。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国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是怎样的?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物资保障等有哪些方面还需要完善?

  在论坛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表示,目前我国疫情形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面临的风险丝毫不能忽视。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经济社会秩序的加快恢复、人员流动的加快和聚集性的增加,带来疫情传播的几率不断上升。从国际看,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仍将持续存在很长时间。此外,目前对病毒认识的局限也为疫情防控带来不确定因素。于学军说:“从病毒本身看,我们对病毒的来源、致病的机理、传播的途径、流行的规律还没有完全了解,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机制还不甚清楚,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还不明确,新冠病毒很容易传播,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致病,而且人群普遍易感,还没有形成免疫的屏障。基于目前的认知,新冠病毒仍有可能发生突变,为疫情防控带来不确定性。”

  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如何进一步完善信息报送系统?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国家在2004年之后建立了一个专门针对禽流感、SARS的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监测系统,叫做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也是为了帮助临床机构、临床医生报告一时做不出诊断,疾病的特征又很像是病毒感染所致严重肺炎的疾病,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系统报告上来。但是这次,显然我们开始感觉到这个疾病,机构和医生也没有采用这个系统报告,说明我们的系统还是有缺陷和不足。”

  冯子健分析,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工作负担繁重,报告系统不够便利。此外,公共卫生对相关报告的反应,医生所在医疗机构的态度等,都可能对传染病信息的直报产生影响。冯子健表示,针对缺陷和不足,正着手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改进。“最近我们正在修订传染病法,正在准备启动修订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传染病的报告要求、报告病种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医生报告之后对于医生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尺度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可以鼓励、支持医生积极主动的报告行为,也要优化我们接到报告后的公共卫生的应对反应,能够使其供需合理。其实医生的主动报告在新发传染病的发现、对于传染病暴发的发现作用非常巨大,而且可能是第一位,所以在这方面的改进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统一的调配指挥等,为口罩、防护服等的物资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医疗物资实现了从初期重点保障湖北武汉,到全面满足全国需求,再到实现对外援助出口的转变。如何完善应急物资的保障,实现平时和战时的有机结合?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海林表示,要坚持底线思维。“储备很难,储多少、储什么、怎么储,确实是需要认真思考、需要做很多工作的任务。我们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立足应对疫情防控的各种类型,甚至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实现过去经常说的找得到、调得出、用得好。”

  何海林认为,面对不确定因素,应急物资需要突出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企业储备相结合,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第一,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特别是企业的储备加上轮换制度,能够使这种储备更加灵活和高效。第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企业储备相结合,形成整个社会整体合力。第三,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同时要有政策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