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阳9月21日消息(记者张兆福 张闻 贵州台记者张勤月)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记录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见证干部群众用双手创造人类减贫奇迹的生动实践,中国之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特别报道,21日聚焦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

  榕江县兴华乡高排村是贵州未脱贫出列的深度贫困村之一。扶贫必先扶智,高排村扶贫干部始终坚持“越穷的地方越要办教育”,将教育保障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2015年以来,高排村共走出41个大学生。

  9月中旬,一场特殊的分享会在高排村小学举行。这天,村里4名即将走出大山的准大学生回到母校,讲述自己的追梦故事。

  高排村“藏”在黔桂交界的月亮山深处,全村438座木楼挂在山腰。过去,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村民几乎没有涉足过山外的“大中国”,全村40岁以上人口几乎都不识字。直到2007年,通往山外的路打开了,但薄弱的教育基础让脚步迈出大山的村民依旧落后自卑。

  今年考上大学的少年祝正标说,父母外出打工后接触到更大的世界,才意识到没文化便无法真正摆脱贫困。“父母去外面(打工)接触别人多了,他们出去车票也不会买,上厕所要看别人一起,所以他们觉得在这方面很吃亏,不想让子女在这方面落后。回家后给我们的思想就是,要通过学习这条路走出大山。”

  心里的图景明确,但脚下的路并不平坦。祝正标的父母供他和姐姐两人读书,2018年时,父亲已经凑不出姐弟二人的学费。就在这时,他们一家被及时认定为“因学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在这一年,姐弟二人享受到了减免学费政策,领到了政府发放的教育补助金。祝正标说:“我们两个子女读书压力会很大。(那时)每天父母都会因为钱吵架。村里会给一些资助,建档立卡、低保户这些政策都扶持我们,坚持让我和我姐一起读。”

  2017年,贵州省持续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扶贫,全面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2019年,贵州省“控辍保学”实现历史性首次动态清零。

  自教育扶贫实施以来,高排村这个久困于贫的村寨年年飞出“金凤凰”。从2015年至今,高排村已经走出了41名大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34名。

  孤注一掷的路终于看到了出口,刚刚过去的夏天,祝正标被安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录取。

  “我们组织了一个大学生群,我都是在群里发通知,聊的问题比较实际,刚才问的宣传栏问题已经在落实……”说话的这位是高排村村委会副主任祝明伟。11年前,祝明伟考出了大山,在西安完成大学学业后便在外创业。今年,因为疫情,祝明伟回到了家乡,也正是这个契机,高排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杨昌猛说服祝明伟留了下来。

  祝明伟说:“过年时,我们杨昌猛部长三番两次地到我家来动员。不懂文化甚至是不懂普通话交流就很有障碍。有了知识和文化之后,就可以让高排更好地和外面连接。当时他说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如果你在外面能力强,为什么不为家乡做一点服务?”

  今年上半年,祝明伟当选村委会副主任。他发抖音宣传高排村旅游资源、带领村民发展种养殖产业,让全村260户贫困户1449人实现增收脱贫。但在祝明伟心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扶贫先扶智,必须用知识的利刃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祝明伟说:“教育是我们重中之重的问题,我就做了一个以‘我能为高排做什么’为主题的脱贫攻坚的宣讲活动。把这些因为疫情都没有去学校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宣讲一些脱贫攻坚的政策。因为扶贫先扶智,主要让老百姓的思想跟上社会的脚步。”

  即将走出大山的“小祝们”成了帮助高排摆脱贫困的“种子”,更是连接大山与外面世界的“翻译”:“我们村还是很需要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来带动全村的发展,我会有一种(冲动)想努力地学习,走出大山之后回来回馈我的家乡。因为我们是这个村的,村民养我们长大,以后毕业了我可能会回到这里。”

  而已经归来的“老祝”则感慨,比走出大山更重要的是思想不被困在山坳:“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明天我一定要走出山去。当时,励志一定要走出大山,虽然我现在又回到大山来,但我的思想已经走出大山了。”

  祝明伟:我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是最差的,因为我不懂普通话,现在我读完大学回来在我们村当村干部,我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以后比我更优秀,有没有信心?

  孩子们:我们有信心。

  祝明伟:希望你们一定成功,给自己加油,来一起说一个加油!

  孩子们: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