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烟台8月18日消息(记者周尧 山东台赵国伟)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长岛列岛——山东唯一的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如珍珠般散落在渤海海峡。兴盛时,鲍鱼、扇贝、海带的养殖业被形象地称为“捞金”“捞银”和“捞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岛就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县”。然而,由于过度开发,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的“金银岛”扇贝减产、渔户返贫,经济社会发展一度一落千丈。近年来,山东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聚力打造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以绿色发展作为根本前提,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长岛通过环境修复、生态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人海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格局逐渐清晰。《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18日推出《记忆中的号子 离不了的家》。
  这位皮肤黝黑、肩膀宽阔、声音洪亮、倒穿上衣的山东大汉叫孙长志,65岁的他在烟台长岛经营一家叫“海铭居”的民宿,闲暇之余,他最喜欢给他的游客讲述长岛故事和已经深入骨髓的渔家文化。从16岁开始出海打渔至今,老孙从一个不善言语的地道渔民变成了能说会道的民宿老板,也见证了长岛50年的起伏变迁。
  过去,长岛渔业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金银岛”。1991年,长岛县人均GDP超过1万元、人均储蓄余额达到8000元,两项指标冠绝全国各县区,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回忆起当年的红火日子,孙长志高兴得合不拢嘴。孙长志说:“我们出岛以后,别人问我们是哪里的,我们说是长岛人,胸脯一拍,我们很牛,我们是小康县。那个年代,我们海岛上的大姑娘都不着急出嫁,说明什么问题呢?岛上生活很幸福,很有优越感,所以才不着急出嫁。”
  然而,之后仅仅20年,长岛就从“鱼虾满舱”变成了“杂鱼小虾”。孙长志回忆说,掠夺性捕捞让渔业资源每况愈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他也彻底告别了祖辈传下来的打渔营生,开始转作海水养殖。孙长志说:“刚干养殖的时候也过发财,但是那时候大家各自为战,你干你的,我干我的,造成海上污染,扇贝也有死亡,一度就开始减产,甚至停产。”
孙长志表演渔家号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周尧 摄)
  90年代末,长岛的贝类养殖业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灾难,富甲一方的长岛也从曾经的一骑绝尘,沦为末流倒数。
  痛定思痛,长岛亟待转变思路谋发展。2017年,长岛政府痛下决心,投资超过10亿元,实施“退岸还滩”工程,首先就是拆除海岸线育保苗厂。孙长志说:“政府拆除育苗场的时候,大家心里都不太高兴,把育苗场拆了,老百姓怎么生存?在岛上的我们怎么办?大家都纠结,但是长岛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党员带头,海边上的大棚都拆掉了。”
  拆除育苗场的同时,长岛完成近岸养殖腾退1.26万亩,建设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渔业开始向深远海转移。同时,拆除80台风机、喷播修复破损山体,经过多领域、立体化治理,自然海滩和海洋生物种群都在逐渐恢复生机。在家门口的海滩前,孙长志随手撕下几片海菜,在海水中轻轻洗去灰尘,然后就放进嘴里咀嚼起来。一边吃,一边聊,满满的都是自豪。孙长志说:“你看现在水干净到什么程度,我冲一冲,然后直接可以吃了。 海水的深度决定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决定海水的盐度,海水的盐度决定所有在长岛海域里生长的海产品的质量,长岛的海产品是零污染、营养价值最高,成为‘海珍品’。”
  拿走了渔民手上的铁饭碗,需要给他们一个绿色可持续的金饭碗。这几年,孙长志就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做起了渔家乐。刚开始,孙长志以为做渔家乐就是做招待所,结果外出考察回来后,一个人偷偷把民宿一关,把100多万元的装修全部砸掉,边摸索、边改善、边升级,才确定了如今“旅游+亲情文化”的定位。孙长志说:“这里就是客人的一个家,不再是酒店,而是进了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以前做的是友情,现在我改成了亲情。”
孙长志渔家乐渔家特色摆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周尧 摄)
  和孙长志从零开始打造渔家乐不同,2年前辞去大城市证券工作的小伙儿李解,在家乡走出了一条高端渔家乐路线。从当时租下了第一栋民宿起,如今的李解已经经营了4栋民宿、1栋专门餐厅。李解说:“现代服务理念已经不是客人需求什么,我们服务什么了,而是你的服务质量可以刷新客户的需求,他永远对你是未知的,我们都想把一个品牌做好。”
李解的艺术民宿(山东台记者 赵国伟 摄)
  如今,在长岛,渔家乐经营业户达1000多户,覆盖55%的渔村,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4万人,进岛游客人均旅游消费由2009年的535元提高到2019年的1280元。
  脚踩着鹅卵石,唱着属于自己年代的歌谣,孙长志对长岛有着溢于言表的自豪和热爱,可说到离开长岛,他说,这辈子都做不到,因为天一黑,就会想家,想念空气中的鱼虾味,想念家门口的鹅卵石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