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同7月31日消息(记者李楠 卢燕 张说地)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是一个易地搬迁村,红瓦、白墙、飞檐的平房小院,整齐有致,保留了晋北传统民居的本色。村民们是从2018年开始,从周边的窑洞里搬出来的。正是因为“住得好”的问题解决后,村里小伙子们娶媳妇的“老大难”问题也陆续解决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7月31日推出:《坊城新村里的喜事》。

  大同市云州区老村大坊城村村干部刘世贵手指着一张泛红的老照片说,照片里一间间低矮破旧的老窑洞,就是他曾经的家。三代人在这里居住了七十多年。“种点地,一亩地只能打上二三百斤,只能种点玉米,这个村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他说。

  刘世贵的搭档,大坊城村第一书记陈巨文2014年从大同市来到村里驻村帮扶,对老村的破旧也深有感触。陈巨文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居住环境非常不好。老百姓的房难住、路难行,就是残垣断壁。”

  陈巨文告诉记者,他驻村后的三年里,就没听到过村里有办喜事的鞭炮声。“所以说,村里这些年轻人,成家娶媳妇都成了问题。生活条件不好,住房条件又破烂,你说谁家的女儿会嫁给他们?没人愿意。”他说。

白高山全家福(央广网发 云州区供图)

  村里的小伙子白利军初中没毕业就辍了学,学了点电焊手艺,挣的都是些零零散散的钱。十年间,不断处对象,用他的话说,领回家,一进家门就完蛋了。父亲白高山一度做了儿子得打光棍的准备。白高山说:“(儿子)从20多岁相媳妇,相到了30岁,就为了这个土窑洞,人家看不中房子。”

  大坊城村是位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村。陈巨文回忆:“这个村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基础设施差,村民住房条件不好;第二个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产业,这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白高山展示自己的聘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说地 摄)

  状况必须要改变。从2018年起,依靠扶贫政策,原大坊城村和西咀村的210户村民从世代居住的坡梁薄地、盐碱地上的土窑洞陆续搬迁,白高山老两口,花一万块钱,终于住上了造价十多万的独门独院。白高山老伴儿焦凤兰说:“吊顶、铺地、门、煤气灶、壁挂炉等,都是共产党给的。”

  搬了家,条件好了,2019年年底,儿子终于找上了媳妇郭芳,门窗上的大红“喜”字还在熠熠发光。儿媳妇郭芳说:“相亲那会,从旧村搬到新村后才给我介绍的,我们是分了房后才结婚。”

  如今,不仅娶上了媳妇,白高山的孙子也出生了。白高山说:“现在没有思想负担了,房子有了,儿子有媳妇了,我们有孙子了,都满意了。”

坊城新村新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说地 摄)

  如今大坊城村已改名坊城新村,刘世贵已是坊城新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说,不仅是白高山家娶上了儿媳妇,易地搬迁后,村里焕然一新,介绍对象的一下子多了起来。刘世贵说:“2018、2019年两年,我们村已经娶回来十多个媳妇了。”

坊城新村扶贫搬迁展示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说地 摄)

  坊城新村整村搬迁以来,依靠发展黄花菜特色产业,2019年实现了全部脱贫。娶了媳妇、生了孩子的白利军,通过政府的技术培训,成了一名电焊工人,已经获得电焊工操作证书,月收入能到五千多元。白利军说:“充满希望。自己多努力,好好工作,多赚点钱,把孩子培养好,让老人少干点活。”

  刘世贵说,黄花产业园,预计今年十月投入使用,到时候能提供150-160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村民不出村就有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