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银川7月27日消息(记者郭长江 费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到文化大院,从村民示范性文化室到民间文艺团队,宁夏从各个层面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7日推出《黄土地上“文化庄稼”正繁茂》。

  在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活跃着一支农民合唱团。目前合唱团成员有80多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合唱团团长、中宁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李震宏介绍:“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低,但是他们坚持了一年多,白天劳动,晚上8点从四面八方涌到红宝村,每天晚上练到11点多。”

农民合唱团排练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郭长江 摄)

  红宝村是个生态移民村。村民从西海固搬迁过来后,生活逐渐走向富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新的期盼、追求。2019年4月在中宁县委的支持下村里组建了这支农民合唱团。有村民告诉记者:“我参加合唱团精气神都好了,并且在家里也喜欢跟老公、孩子交流了,对孩子的影响也特别大。”

  谈起参与合唱团的收获,红宝村村民赵彩玲打开了话匣子。赵彩玲说:“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方面不敢奢望。加入这个合唱团,我对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了信心、有了理想。”

  合唱团的成员白天忙农活,只能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进行训练。团员曹丽说,遇到排练的时间,不管有多忙有多累大家都会来合唱团学习。“刮风下雨的时候,如果老师说今天排练,二话不说就过来。这两天,枸杞地里的人在那忙活着,8点都结束不了,到合唱团学习的时间,直接扔下手上的活就跑过来。大家都挺高兴的,其实我们挺盼望这一刻的,虽然挺累,但是盼望着天天能来唱歌,真的!”

  李震宏说,成立合唱团后,他感觉村民们最大的变化是对生活的追求不一样了。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也展示出了奔小康路上乡亲们的新风采。李震宏说:“首先他们的面貌变了,跟其他的农民已经拉开了距离。我们不是合唱艺术,而是合唱精神。我们唱出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一种农民精神,唱出了我们感恩共产党的一种精神。”

农民合唱团在排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郭长江 摄)

  跟红宝村一样,固原市原州区庙湾村的梁云文化大院内也时常飘荡着歌声、笑声。文化大院创办人梁云和朱彩霞夫妇经常组织群众编排演出皮影、传统秦腔、快板舞蹈、小品小戏等节目,还举办刺绣、剪纸等培训班,活跃带动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到周末,这里总是热闹非凡。

  庙湾村党支部书记夏固昌说,梁云善于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乡土话传新思想。他带领乡亲们自创、自编、自排、自演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夏固昌说:“虽然他的文化程度低,但是他编排的这些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很贴合生活实际,大家的感受很真实。”

  文化大院让群众农闲时有了去处。新节目、新活动多了,对周围村民的吸引力也更大了。如今到文化大院参加活动已经成为四邻八乡乡亲群众们雷打不动的生活方式。

  文化大院的演艺厅舞台上,二胡、古琴等乐器声响起,由群众票友上演的秦腔传统曲目《斩秦英》开始了。台上粉墨登场,台下也不闲着,安置手机三脚架,固定好手机、调整最佳机位——50岁的张易镇宋洼村村民柏丽香,已经做好了直播前的准备工作。她说:“我就是自己唱,自己直播。有9260多个粉丝。”

  从以前的“蹲在台下看”到现在“站到台上演”,潜移默化中,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也使群众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梁云说,文化大院不仅成为广大群众愉悦玩乐的“精神家园”,还成为化解农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