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6日消息(记者廉军 万存灵)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东西对口协作24年来,在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福建援助宁夏群体接续奋斗、勇于担当,开创了一条东西帮扶、实现共同富裕典范道路。

  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自此远隔千山万水的闽宁两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批批福建人不远千里来到六盘山下,开启了一场跨越2000公里,持续24年的山海之恋。

  闽宁结对扶贫的生动实践和故事,有一位福建的“林大姐”总是被人提及,协作初期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的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到宁夏,援宁的诸多项目里都倾注了她的心血。

林月婵接受采访(央广网发 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

  林月婵说:“第一次代表团去宁夏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快的进入自己的岗位,党中央国务院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帮助他们解决温饱,所以我牢牢抓住温饱这个问题来选项目。”

  林月婵把福建企业引进宁夏建起土豆加工厂,还请来了时任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菌草专家林占熺推广菌草种植。1997年林占熺第一次到“全国贫困之冠”的六盘山区,他没想到条件这么差。

  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那种的生态,感觉像撒哈拉沙漠那样,两边都是光秃秃的。”

菌草专家林占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能种出蘑菇吗?在一片质疑声中,林占熺领着当地贫困农民利用相对保温保湿的废弃土窑洞,大胆尝试“南菇北种”的菌草革命。林占熺成功种出了香菇,成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菇”,是闽宁协作中农民受益最大的项目之一,宁夏目前有菇农2万多户,户均增收近万元。他说:“老百姓非常高兴地算钱,说之前见都没见过一百元的钞票,现在一天收入好几百,他们非常高兴。”

  24年中2000多名福建援宁干部使命在肩,对这片贫瘠的土地洒下真情。福建先后支援宁夏30多亿资金,积极实施工农商、教育卫生、培训等帮扶项目近千个,实现了帮扶由“输血”到“造血”的历史性转变。

  2016年,福建干部李仲福来宁挂职时把“家”搬到了宁南山区,妻子主动申请同到宁夏支教,还带上了11岁的儿子。现在李仲福推动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在福州等多地开馆。李仲福说:“我觉得‘闽宁协作’,最重要的,应该是闽宁两地的干部群众之间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流、观念的改变。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这样能够增强干部群众内生的动力。”

  福建厦门泉祥纺织品公司去年响应闽宁协作政策,整体搬迁到泾源县建起3个扶贫车间,生产各类背包,用工5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0多人。公司负责人黄水海说:“公司给当地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体现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我有信心把公司规模做起来,扎根宁夏长期发展。”

闽宁扶贫车间在宁南山区随处可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廉军 摄)

  目前有5700家福建企业和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创业。同时两省区政府组织5万宁夏人到福建稳定就业,每年工资收入超过10亿元。

扶贫车间打工的当地农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廉军 摄)

  如今闽宁扶贫协作已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变成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融合,它生动诠释了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