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郑澍 许大为 廖开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希望的地方去”的信念,2019年7月,李莎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广西龙胜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

  然而,2020年5月9日下午,李莎在赴龙胜小学开会途中发生意外,她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支教路上。李莎是怎样的一位女孩?又有哪些平凡却让人感动的故事?

  2019年7月,李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李莎的同学冯越回忆说:“她说自己想要去支教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她年龄很小,是一个很娇小的女孩子,所以我很担忧她去支教,在比较艰苦的环境里不能坚持下来。”

  在近一年的支教工作中,李莎用扎实勤奋的工作回答了同学的质疑,龙胜小学办公室主任莫丹回忆起李莎志愿做宣传工作,熬夜写公众号的情景时还历历在目。莫丹说:“有时候晚上很晚了,她也会发给我。有时候我就问她,‘莎,怎么这么晚了你还没休息?’她每次都说‘我想把这点做完。’因为很多时候第二天要推送的东西她完全可以第二天再编辑的,(但)她每一次都很积极、很主动。”

  2019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龙胜马堤乡东升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根据这次搜集到的素材,李莎担任导演制作了视频作品《旭日东升》,深入留守儿童内心,展现了孩子们善良纯真的一面。这也让李莎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关注。李莎的研究生导师罗韵娟表示:“面对支教艰苦的条件,她没有放弃、退缩,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热爱工作,关爱学生,尤其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她还专门跟我探讨了如何解决网络短视频对留守儿童负面影响的问题。”

  在龙胜小学支教的日子里,李莎完成从一个如饥似渴求学的学子,向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的转变。课堂上,她倾尽所学,言传身教;课堂外,她格外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播种下梦想的种子,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亲切地称她为“莎姐姐”。龙胜小学学生蒙思如说:“她会把她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见闻融入到课堂中,我比较喜欢听,她会和我们说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我们也会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充满期待。”

  莫丹清楚地记得李莎在去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莫丹说:“她自己也是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她说‘我就是想要自己走出大山,我也想帮助所有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去外面看一看。’”

  疫情期间,李莎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提前返回支教地。华南理工大学校团委书记孟勋回忆:“她说‘我到学校去能够为学校的防疫工作作一点贡献,做一些防疫的知识宣传。’”

  然而,就差两个月即将结束支教工作的时候,意外发生了。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龙胜小学开会途中,李莎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21岁。热血的青春,绚烂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斯人已逝,但在好友、同学记忆中,李莎和所有桃李年华的女孩一样,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同学陈悦说:“在我们眼中她一直是一个天真浪漫、勇于探索的孩子;一个在意自己体重和身材、又非常喜欢自拍的孩子;一个酷爱英语、结交朋友和外教的孩子;一个习惯在闲暇时候养养多肉、做做西米露的女孩子;一个爱吃螺蛳粉、爱吃辣的川妹子;一个爱逛淘宝、爱逛菜市场,又擅长和大妈们讨价还价的孩子。我们会一直怀念着她,喜爱着她,一如她喜爱着自己向往的生活那样。”

  李莎去世后,她的父亲李明凯在整理女儿遗物时,发现了一份人生规划图——“李莎的生命线”。她在图中总结和畅想着自己的人生。李明凯说:“她把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捐献器官是她的人生规划之一。事情发生后,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划图,才知道她想要捐献器官,如果我早点知道,会实现她这个愿望。”

  这个叫做李莎的年轻姑娘,曾经写过一首名叫《回归》的小诗,诗里说:“亲爱的人,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那么也请相信她始终和汛期时一样湍急,似秋千荡出美丽的弧度,最后冲出河道的桎梏。”如今,李莎已经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她带着遗憾,将温情和希望留在了广西的大山深处。在李莎的背后,还有着1万8千多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们继续扎根在深山,让青春在“接力”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