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6月28日消息(记者宝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清道夫是杂食鱼类的别称,因喜欢吸食藻类、底栖动物和水中的垃圾而著称,被称为水族箱中尽职尽责的清洁工。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位普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高伟成为山野中的“清道夫”。五年来,他利用休息时间进山里捡垃圾,捡出四万多个瓶子,同时将卖废品的钱公益捐出。

  端午节假期,高伟又一次走进呼和浩特城北的大青山,几个小时的捡拾垃圾后,他照例拍了一小段工作成果的视频发在了自己的抖音平台上,他的个人社交账号叫“清道夫”。高伟说:“我希望自己像清除垃圾的鱼类一样,把大青山上的垃圾清除掉。所以我给自己起的微信昵称就是清道夫。”

  高伟是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某支行的员工。平时酷爱户外运动的他,身形健硕、步伐矫健,明显比他48岁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有活力。高伟说,最初在骑行或登山的时候,会随手捡拾一些碰到的垃圾,但把捡垃圾从“业余”转变为“专业”是在2015年。

  高伟说:“我每周会骑行或者爬山做户外运动,但是当把呼市周边一二百公里这些景点都骑完了之后,就觉得好像没有一个更新的追求了。正巧我们经常上山,发现山上的垃圾越来越多,我们每次进山之后尽可能往下多带一些,但是不是专门去带,所以说那个量就很少。从2015年之后,每次进山都是专门去,把准备工作做好,专门就是为了捡垃圾上山,从‘业余’转变成一个‘专业’的捡垃圾活动。”

  刚开始捡垃圾,总会碰到旁人异样的眼光,这让高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会等到其他人都走开后再捡,慢慢地,他找到了自信,觉得这并不丢人。高伟说:“有一个心理突破的过程,捡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变得很坦然,我专注地干我的活,不去在意周围的人怎么评价。有一次在一个瀑布那里,有一家三口,小孩子可能就两岁多,在和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小孩子就问他的父亲‘这个人怎么捡垃圾’,然后他的父亲就说‘人家是做环保做公益的’,然后这个小孩就说‘人家是环保小卫士’,在那一瞬间觉得这件事做的非常值得。”

  进山捡垃圾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技术活。通过长期的摸索,高伟把塑料垃圾袋换成可以循环使用的尼龙编织袋,其次是尽可能地压缩饮料瓶的体积,这样就可以多装,还有就是需要做好垃圾分类。高伟说:“所有不可降解的都要捡出来,捡的时候就会分类,我每次进去的时候一般会带三四个编织袋,最少是三种编织袋和手提的无纺布袋子,分类的时候就是塑料瓶一类,铝罐一类,铁罐一类,其他的不可回收的是一类。一般我保证在40斤之内,40斤之内就是我能够保证在路途安全的状态下,也是我往山下担的极限,我得首先保我自己的安全。”

  在深山密林捡垃圾,还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和危险状况。五年来,多数情况下,高伟的爱人都会陪同他进山、相互照应。

  高伟:基本上就是到了秋天一下雪就不进去了,因为一下雪垃圾都被盖住了。然后到了春天,基本上从3月份开始,雪融化了之后,垃圾露出来就可以进去了。

  记者:哪个季节去是比较痛苦的?

  高伟:就是六、七、八月,热是一方面,主要是饮料瓶子被晒了之后,我把它拧开再把它压扁以后,里面的气体非常难闻,而且我估计它是有毒的,有时候会熏得头晕脑胀。

  高伟会把自己的每一次行动都做好记录,43395个瓶子,5400斤垃圾,这是他5年来取得的成绩单。高伟表示:“我每次回来以后做一个小账本,会有一个更新,我还有一个Excel表格。我这5年一共进山143次,我捡了43395个饮料瓶,饮料瓶包括塑料瓶、易拉罐、啤酒瓶、铁罐,还有其他的垃圾,其他垃圾一共810斤,总共将近5400斤的垃圾,都是我从山里边背出来的。”

  而卖废品挣得的钱,他会通过各种公益渠道捐出去。高伟说:“这上面就是标明我几月几号去过哪儿,然后捡了分别是那几个品种的瓶子、捡了多少个,每一种每一个是多少钱,因为每个时间段价格不一样,然后统计出来,最后有个总数。我就会在比如水滴筹、轻松筹看到一些朋友发的困难的、生病的信息,陆续地把这些钱捐出去。”

  让高伟高兴的是,这些年来捡到的垃圾越来越少了,见到的动物越来越多了。高伟说:“环境越干净,扔的人就越少。垃圾量是越来越少,而且基本上每年是按照20%的比例在减少。”

  高伟说,他捡垃圾的这项工作,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能量在合理规划中进行的,这也能让他保持继续做这件事的动力。

  高伟:我统计这个数字也是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比如我今年要捡1万个饮料瓶,那么我就会朝这个目标前进,这样你捡起来才更有干劲。

  记者:这跟您做银行做统计工作有没有关系?

  高伟:有关系,慢慢就形成一种习惯,对数字比较敏感、比较感兴趣。这样对我每一次去哪去捡,还有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有一个科学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