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9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李思默 徐志强)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5月5日,搭载着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也拉开了中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帷幕。这次任务从技术上还有哪些特别的地方?未来空间站建设还有哪些难点?普通人什么时候可以登上中国空间站?针对这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接受了总台央广记者的专访。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身上有着诸多第一,第一次采用新型防热材料,第一次采用国际上推力最大的新型单组元无毒推进系统,第一次采用群伞气动减速和气囊着陆缓冲技术。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也是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任务的项目负责人,张柏楠提到这次任务,语气中透出的是满满的欣喜和自信。
  张柏楠说:“新的防热材料都是独立自主研制的,材料的性能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包括再入返回里用到的‘控制’,包括发动机、回收着陆都是非常不错的,都是国际先进和领先的。”
  可以说,这次任务从图纸下厂到最后制造,“中国制造”都经受住了考验。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帷幕。张柏楠介绍,中国已经独立自主建成了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为下一步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2-3年时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还将实施11次高密度发射任务,从而最终完成我们的空间站建设。中国将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这期间,中国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
  张柏楠说:“我国的空间站在建造阶段是靠交会对接,最后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站的本体,所以在这两年的建造过程中,它的发射任务多,在轨的测试任务多,组装任务也多,还需要上行大量的物资,所以根据任务安排,要大概发射11次。”
  据介绍,最多的时候空间站除了自己的三个舱,还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总共可以对接6个载人航天器。
  目前,“天和”核心舱已完成正样产品总装,“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正在开展初样研制;空间科学应用载荷已陆续转入正样研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相比,仍然规模略小,这是否会影响未来我们任务的执行?对此,张柏楠回应,我们的空间站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做科学实验,是根据应用任务的需求来设计空间站,够用就好,所以没有片面追求规模。
  张柏楠介绍说:“因为国际空间站的规模比较大,是桁架式的空间站,舱很多,是美国、俄罗斯,包括欧洲、日本联合建造的,400多吨。我们国家的实验能力很强,都可以满足需求,未来可能有一些实验的环境,还可能比国际空间站好。”
  电影《火星救援》中,马特·达蒙因为食物补给不足等原因,必须回到地球,而我们空间站的科学实验中,也包括科学育种,那么,未来在太空,我们可以做到直接种植物给航天员补给吗?
  张柏楠说:“用植物来给航天员做补给,这应该是载人航天最理想的最好的补给方式,这种方式我们叫‘生态再生生保’,一般从划代来讲,这是第三代的生保技术。”
  生保技术就是生命保障技术,就是给航天员提供呼吸的环境、空气,然后把二氧化碳去除掉;另外还包括提供水、处理废物等。简单说,第三代生态自然生保就像地球的环境,地球环境就是一个大的生保系统,人类呼吸的氧气是植物释放的氧气,植物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处理废物,人的粪尿也可以成为植物的养料。
  张柏楠表示,如果这个系统做得好,它可以完全不依靠其他地方的补给,就像地球一样。但是这个技术非常难,目前还是处于研究阶段。
  除了生保方面的难题,建设空间站首要解决的是航天员的安全问题。此前我国航天员在轨飞行的最高纪录是33天。而现在要求长期载人飞行,一个乘组要能够连续飞行半年,对空间站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同时,舱内外的维修和维护问题以及空间站的运行问题都是难点所在。
  张柏楠说:“最主要的是长期飞行的关键技术,空间站的寿命至少10年,应该能够实现。在整个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空间站可能长期要有人,所以包括发射运行在内,都要进行密切监视,任何异常都必须快速解决,如果出现问题, 应急保障、应急救生要确保把航天员安全救回地球。因为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故障的分支,所以难度是非常大的。”
  空间站一旦建设完成,未来我国飞船将告别“订制”,开始小批量生产,负责运送航天员的载人飞船将根据空间站任务需要,像航班一样发射。张柏楠表示,所谓批量生产就是以前的飞船是按任务,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发射,现在则是“按需供给”。
  张柏楠说:“由于航天员半年必须轮换,所以半年必须得再发射一次,必须得按照空间站的需要、航天员的需要去不断地发射,它不但要求本身可靠性要高,整个的研制生产过程都得有保障。”
  小批量生产载人飞船,是否意味着需要很多航天员?航天员如何选拔?对此,张柏楠表示,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开展科学实验,航天员的任务跟以前神舟飞船和“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不太一样,专业性要求较高,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将于今年7月前后完成,同时,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将不限于飞行员,还包括飞行工程师和有效载荷专家即科学家。
  张柏楠说:“载荷专家要熟悉这个实验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空间站就是一个太空实验室,相当于在国家的太空实验室里做实验,这就需要载荷专家和任务专家。”
  普通人有机会去我们的空间站吗?张柏楠的答案是,目前从能力上是具备的,但因为现在空间站处于建造阶段,所以普通人短时间内可能还没有机会去空间站。
  张柏楠介绍说:“随着飞船可靠性、安全性的提高,飞行环境的改善,普通人是可以上空间站的,但具体什么时候,怎么上,还需要等待,等到空间站建完,安全运行以后,我相信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普通民众去空间站,包括国外的宇航员也可能有机会去到我国的空间站,大家可以一起做实验,或者其他的活动。”